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容积率的确定:
(1) 用地性质(超链接) (2)地块区位 (3)地块基础设施条件 (4)人口容量 (5)地块空间环境条件 (6)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 (7)城市设计要求 (8)建造方式和形态规划 容积率奖励
城市密度分区 环境容量法 人口推算法 典型试验法 经济测算法 类比法
(1)参照相关规范中对居住、商业、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城市用地共分8大类,35中类,44小类,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 例如:大类居住用地:R,中类和小类各加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 中类的R1和小类的R11(超链接)。
(公共设施)-严格控制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S 交通设施 U 公用设施 G 绿地
(商业开发)-适当弹性
R 居住 B商业服务业设施 M工业 W 物流仓储 F ,X
居住人口密度指单位建设用地上容纳的居住人口数,单位为人 /公顷。 居住人口密度=(地块内的总人口数÷地块的面积)×100%
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块用地面积的 比例: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
各种绿化率计算示意
绿地率 = (A1+A3)/S×100% 绿化率 = (A1+A2+A3)/S×100% 公共绿地率 = A3/S×100% 绿化覆盖率 = (A1+A2+A3+A4-1)/S×100%
(3)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①对公共景观资源的综合利用
②对周边山体的景观通廊的控制
(3)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③对中心玉湖公园景观和周边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
(3)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④对城市天际线的控制
(3)结合城市设计方案
⑤对河涌沿岸活动带的视线通廊的控制
(4)有行政许可信息的地块按行政许可信息落实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居住用地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
容积率 适用 范围 住宅平 均层数 用地 ≥15公顷 - - ≤2.2 ≤2.4 ≤2.5 ≤2.8 - - 用地≥5公顷且 <15公顷 ≤1.6 ≤2.3 ≤2.5 ≤2.6 ≤2.9 ≤1.0 用地 <5公顷 ≤1.8 ≤2.4 ≤2.6 ≤2.8 ≤3.0 ≤1.2 用地 ≥15公顷 - - ≤32 ≤28 ≤25 ≤22 - - 建筑密度(%) 用地≥5公顷 且<15公 顷 ≤45 ≤35 ≤30 ≤28 ≤25 ≤32 用地 <5公顷 ≤50 ≤40 ≤32 ≤30 ≤28 ≤40 ≥25% 绿地率
规定性指标
小结: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上限) 5、建筑后退红线 6、容积率(单一或区间) 7、绿地率(下限) 8、交通出入口方位(机动车、人流、禁止开口路段) 9、停车泊位 10、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
指导性指标(引导性指标)
1、人口容量 2、建筑形式、风格、体量、色彩要求 3、其他环境要求
1)教育 3)文化体育 5)金融邮电 7)市政公用 2)医疗卫生 4)商业服务 6)社区服务 8)行政管理及其他
6、行为活动:
交通活动控制:交通方式、出入口方式与数量、其他交通设施、停车泊位
环境保护规定:噪声振动等允许标准值、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废气污染物允
许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控制等
以上6方面的内容共同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 成。由于控制内容的选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一规 划用地不一定都需要从这6个方面来控制,应视用地的具体情况, 选取其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来进行控制 指标体系应在保证强制性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控制需要,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用地功能,不同的地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指 标体系内容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其他指标
1、拆建比 2、敞地率(旷地率) 3、建筑面宽
三、控规指标的确定
(一)城市密度分区
(二)环境容量法
基于环境容量的可行性来制定控制指标,即根据建筑条件、 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规 模和需求,按照规划人均标准推算出可容纳的人口规模及相应的 容积率等各项指标。此方法优点在于计算比较简便,结果在一定 情况下比较为准确,缺点是指标确定因素较单一,综合适应性不 强。 环境容量指标较多,这里就供水容量推算主要控制性指标过程介 绍如下: 建设用地面积=现状或规划用水量∕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 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 建筑总量=规划人均建筑面积×人口容量 容积率=建筑总量∕建设用地面积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 规定;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
建筑限高的确定
(1)经济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机场、微波)
(4)文保单位,保护建筑的要求 (5)城市景观要求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 划地块边界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 限进行控制。
控规的互动性讨论话题
1、控规究竟“控什么”? 2、目前控规的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在核心指标体系外,你们看 到各城市有哪些增补指标,合理么)? 3、土地的混合使用好么?在控规中如何把握土地兼容控制? 4、容积率,如何走出诟病? 5、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城市设计手段如何 发挥? 6、控规“全覆盖”,怎样的“全覆盖” 是合理的? 7、美国区划法的哪些条例或者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8、控规确定的内容越刚性越好么?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弹性, 足够的更改权限,或者说动态维护权?
1-3层 4-6层 旧 城 区 7-9层 10-18层 19层以上 1-3层 旧 城 外 地 区
4-6层
7-9层 10层以上
≤1.3
≤1.6 ≤2.8
≤1.4
≤1.7 ≤2.9
≤1.6
≤2.0 ≤3.0
≤28
≤25 ≤22
≤30
≤28 ≤25
≤32
≥35% ≤30 ≤28
(2)公共交通资源对周边 地块开发强度的影响
4、城市设计引导及控制:
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体量 建筑空间组合控制 建筑小品、街道设施及广告控制
建筑体量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包括建筑的长度、宽 度、高度。建筑体量一般从建筑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和建 筑形体三方面提出控制引导求,一般规定上限。
建筑形式
建筑空间组合控制:建筑群体环境的控制引导 封闭空间形态 半开放空间形态 全开放空间形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最相容
×不相容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 绿地率、人口容量;
容积率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 积Al的比值。
F类:多功能用地 X类:混合用地
►用地面积
用地边界
征地边界
►用地边界
规划控制线一览表
线形名称 线形作用
红线
绿线 蓝线 紫线 黄线 禁止机动车开口线 机动车出入口方 广场控制线 公共空间控制线
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
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保证城市主要道路上作用的交通安全和通畅 建议地块出入口方位、利于疏导交通 控制建筑体量、街景、立面 控制裙房体量、用地环境、沿街面长度、街道公共空间 延续景观道路界面、控制建筑体量、空间环境、沿街面长度、 街道公共空间 控制沿街界面连续性 提升地块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空间体系 控制公共空间用地范围
例如: 1、某地块用地面积为5ha,用地性质为办公(C1),控制指 标规定如下:容积率4.0,建筑密度30%,建筑限高为35m。 2、校核:
►FAR=总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4*5ha=20万 平米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用地面积。建筑基底面积 =5ha*30%=1.5万平米 ►建筑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20/1.5=13.3 层 ►以办公建筑层高3.5m计,则建筑高度应为 13.3*3.5=46.55米〉建筑限高
(三)人口推算法 (四)典型试验法 (五)经济测算法 (六)类比法
四、控规地块的划分
地块的用地边界划分一般有如下原则(超链接)
• • • • • • • • • 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 以单一性质划定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 建议有一边和城市道路相邻; 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 考虑地价的区位级差; 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 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 划块,不再给定指标; 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 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 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 规划地块划分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
►用地兼容性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节选
二 类 居 住 用 地 R2 二类居住用 地 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 用地 文化娱乐用 地 R2 C1 C2 C3 ● △ △ △ 商 业 金 融 用 地 C2 △ △ ● △ 文 化 娱 乐 用 地 C3 △ △ △ ● 医 疗 卫 生 用 地 C5 △ △ × × 教 育 科 研 用 地 C6 △ △ △ △ 一 类 工 业 用 地 M1 △ × × × 二 类 工 业 用 地 M2 × × × ×
可相容用地 类型 用地类型
办 公 用 地
体 育 用 地
仓 储 用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