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

2019/12/13
治疗:
• 溴隐亭促中枢多巴胺功能。 • 倍他乐克控制心率。 • 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2019/12/13
恶性综合征
• 恶性综合征在精神科并非罕见,其来势往 往凶险,漏诊、误诊率高,潜在性病死率 高。
2019/12/13
历史与概念
• 历史: • 来自法文syndromemalin,起初表示一种致死性的
2019/12/13
• 近年来,认识水平提高,重视研究,典型 恶性综合征相对罕见、不典型恶性综合征 相对增多,漏诊的多为非典型性表现者。
• 肌肉紧张--药物副作用?
• 意识障碍--病情加重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植物神经紊乱--被忽视。
2019/12/13
病死率
• 60年代以前:76%;70年代:22.7%;80年代: 14.9%;90年代:11.6%;平均:20.7%。
2019/12/13
概念
• 恶性综合征--是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 直、木僵、缄默伴有多种自主神经障碍( 如出汗、心动过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一组综合症。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主要 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等 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其来势凶险,因此 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候群、神经阻滞剂所 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 称恶性综合征。
• 另一个特征是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大汗淋漓共存。 • 应该注意:目前随着不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的发展
和应用,部分恶性综合征患者并不一定出现肌张 力增高。
2019/12/13
• 辅助检查无特异性: •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 • 95%的患者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升高
。AST、ALT升高。 • 脑电图50%异常,主要是非特异性慢波。 • 脑脊液检查95%正常。
2019/12/13
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8月30日急诊到我科 “1.恶性综合征;2.急性脑梗死;3.双肺炎症”住 院治疗, 予以溴隐亭促中枢多巴胺功能、倍他乐 克控制心率、改善脑血循环、脑保护、抗感染、 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意识模糊,四肢僵硬较前 改善,仍间断发热。家属要求上级医院治疗,9月 12日到唐都医院急诊科住院考虑“1.肺部炎症;2. 恶性综合征?3.戒断综合征”予以抗感染、促醒 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无改善,建议转精神 病院进一步治疗。9月17日再次来我院,以“1.恶 性综合征;2.双肺炎症;3.重度营养不良;4.脑梗 死”
恶性综合征
2019/12/13
神经内科三病区 高喜斌
病例分享
• 患者XXX,女,22岁。 • 主诉:发热,四肢僵硬21天。 • 现病史:患者停服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富马酸
喹硫平、盐酸苯海索片、碳酸锂等)1周后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4.08.27晨起时出现吞咽困难、目光呆滞、行走 不稳,家属遂以原剂量口服抗精神病药,当天下 午出现发热,测体温38℃,未处理。28日病情较 前加重,意识模糊,问话不语,四肢僵硬,不能 行走,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遂至当地医 院予以输液(具体不详)及肌注氟哌啶醇10mg 1 次/日,共三天以。
2•019/112/91368年才有英文名。
• 1976年Meltzer报道1例21岁精神分裂症患者 应用奋乃静25mg后出现高热、肌强直、昏 迷等后给予支持好转,呼吁临床医生注意 这类患者与致死性紧张症区别,后者常与 抗精神病药物无关。
• 1980年Caroff综合分析全世界60例恶性综合 征的报道认为:这些患者被严重漏诊,他 估计使用Delay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 的患者中应有0.5%-1%的发生率。1986年全 世界报道300例。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认识和 报道也增多。
2019/12/13
既往史
• 既往精神分裂症病史2年,规律口服奥氮平 、富马酸喹硫平、盐酸苯海索片、碳酸锂 。2014年08月20日因“孕5月”行“引产术 ”停服上述药物。
2019/12/13
• 查体:意识模糊,问话不答,可执行简单 指令(闭眼、抬手),双侧瞳孔等大正圆 ,直径约3.0mm,对管反应灵敏。四肢肌张 力明显增高,可见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侧 病理征(-)。
• 病死率降低的可能原因: • 对精神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用药更趋合理; • 典型的恶性综合征很少发生,不典型性也能较好
地被识别; • 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 对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和理解; • 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2019/12/13
人群特点及危险因素
• 男性多于女性, • 老年与儿童用药者多发, • 合并躯体疾病者多见, • 合并用药者及不规范用药者多发, • 用长效制剂、高效价者多见, • 有过度兴奋、持续不眠、营养不良、拒食
疾病状态,常有多种病因所致,症状不具有特异 性。
• 最初,法国1956年使用氯丙嗪2500mg/d后高热、 急性虚脱--致死性高热症;
• 1962年法国Delay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名称,简称恶性综合征--抗精神病药最严重的副反 应;
• 1965年,Delay和Deniker报道2例氟哌啶醇发生高 热、脱水、出汗症状--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 。
2019/12/13
流行病学
• 发生率与漏诊 • 据资料报道发病率:0.02%~3.23%
• 据80 年代资料调查估计其发生率在1%左右
• Pope 等(1986)检查483 例应用抗精神病 药物治疗1 年的患者,7例确定患有恶性综 合征(1.4%),其中4 例漏诊(4/483), 漏诊率0.828%。
2019/12/13
诊断:
•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临床中有人 提出了操作性的标准。
2019/12/13
Levenson标准
• 3个主要症状标准(高热、肌肉强直、CPK增 高)或者高热、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个症状中 的任何4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短促 、意识改变、大汗、白细胞增高。如果病史 支持,确诊率很高。
、脱水等因素者易见, • 夏季多见。 • 既往有过恶性综合征发生的患者。
2019/12/13
临床表现:
• 主要有高热、肌张力增高、缄默、意识障碍和多 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出汗(大汗淋漓)、 血压不稳。
• 高热及肌肉强直往往同时发生或紧随,约40%患 者体温高达40℃。
• 体温增高是恶性综合征的特征,药物影响体温调 节中枢和肌肉强直,二者使体温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