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以安阳马氏庄园为个例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我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

而四合院建筑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以中原典型四合院马氏庄园为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国人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对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重视,同时也为安阳的旅游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马氏庄园;四合院;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为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所有建筑类型之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

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的四合院负载着浓厚的我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目前对四合院研究的大量成果当中,专著主要有四部: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1],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2],白鹤群的《老北京的居住》[3]和姜波的《四合院》[4],这些专著宏观上或从建筑角度,或着眼于其民俗和历史价值研究,都独具特色。

本文以位于河南安阳西郊的马氏庄园为个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马氏庄园为中原北方地区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范,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坐落于安阳西蒋村。

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

整个庄园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

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

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

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昌阁、马厩、仓库、柴草库、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园等,总占地面积在70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多平方米。

三区中北区东路为马氏家庙,中区三路为住宅区,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

均南开正门,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

在建筑规格上,中路为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

马氏兄弟分家,东路归长子马吉森所有,西路归四子马吉枢所有。

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为三路,其中东路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仅将大门及临街房建成,后因时局变化,尚未建成。

南区东路座南向北,亦为九门相照,前后四个四合院,分给了老三马吉梅。

一、选址文化古代我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得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模式,其是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南面临水,地形稍微敞开的“功能性”环境模式。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公认的四灵兽。

龙的威严、虎的凶猛、龟的稳重、雀的飞升,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顶礼膜拜的意象。

风水理论也引入四灵兽,组成一个“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5]的生动构图。

它以玄武为靠山,象征稳如泰山: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踞蹲,认为龙虎之地必是贵地;前方则朱雀翔舞,有飞升、充满生气之意。

应该说风水是一个有着科学潜质的良好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所青睐的是山围水绕、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有着开阔幽美的视界。

风水用一种具有神秘玄奥色彩的理论和模糊感性的直觉来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

山环水绕、藏风聚气是天地保佑的象征。

生于斯,长于斯,便能安居乐业,族旺代昌。

马氏庄园就是一个典型,马氏一个官宦人家,在构建居所时绝对的遵循这一风水理论,其选址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

其地北倚寿安山,南临珍珠河,西近巍巍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尤具胜观。

集中体现传统聚落基址“避风、向阳、近水”的优选原则,以次籍求自己家族能够世代昌盛兴旺。

二、朝向文化马氏庄园北区,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院落,前后两个四合院,约占庄园三分之二的中区四路,其中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四合院,西三路为住宅区,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都如传统四合院一样,坐北朝南。

从文化背景来讲,这与《周易》思想密切相关。

《周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所谓“向明而治”,就是“向阳而治”。

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面南文化”,就连地图上的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为它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的方法绘制而成的。

其实,这与我国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面南”意识。

而风水中的“面南而居”理论,就是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此外,由于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坐北朝南”模式的形成,马氏庄园也自然而地以坐北朝南作为它的最佳方位选择。

所以,我国民居四合院基本以南向为主。

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都非常重视,魏朝术士管略的《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向。

”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

”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应与宇宙阴阳之气相协和。

但是,如果宅基地不是坐北朝南,如北部四合院马吉梅故居坐南朝北,那就要采用“八卦七政大游年”的方法来选择门的位置和调整各房的吉凶了。

三、四合文化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它的每一个院落都是由四座房屋围合而成,中轴线上分布的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空地,这种布局深刻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首先,简单地说,这是基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学说。

《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为方。

”“圆”象征天上之万象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

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方面,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说。

这是与当时人们的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范围和水平相联系的,不仅在建筑方面,而且在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很多方面“方圆意识”都在发挥着作用。

这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密布可分。

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外圆内方”,对自己三省修身,追求完美,对外则以和为贵,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为敌,而圆润处事,强调“和而不同”。

儒家在政治上,讲究“体圆法方,其国必昌”。

在礼制方面,表现在两种最重要的礼仪玉器上。

如《周礼·大宗伯》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其次,《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庚桑楚》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可见道家以“虚静”为本,主张虚为本,实为末:静为本,动为末。

马氏庄园其四面建房,中间形成空空院子,这种空间形态正体现了道家“致虚极”的思想。

老庄哲学中“有无相生”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想亦呈现出来,“空间尽管是主角,却需要借助实体的构筑方式才得以生成和体现,有形的限定与无形的虚空在此交汇”。

【6】同时这种外实内虚的院落空间符合“风水”原理,风水学说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我国文化之精要,而马氏庄园这种空间符合藏风聚气、通天接地、气口循环等的思想理念。

马氏庄园每路建筑都由四进院落串联,每进由四个房屋围合,以中轴对称,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灰色瓦顶,在每一片灰瓦下皆安居一个个相似的家。

这种院庭式分离型的标准形态布局很适应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方面的产物,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观念。

在强烈的宗法观念下,四合院表现出只重共性的整体意识。

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要求永远以家族利益为转移,重整体、轻个人的价值观由此积淀,强调共性而抑制甚至扼杀个性的文化,也深刻反映在四合院中。

同时还表现了封闭含蓄意识,“四合院以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

【7】儒家的封闭内向性,使其一旦失意,则退居自己的小天地,关起大门,仍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可谓“闭门一统”,与世隔绝,闲看花开花落。

第三“述而不作”遵循旧制的意识,儒家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要求行事要严格尊从祖规,故“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恪守祖制”的准则对传统建筑影响甚大。

封闭的宗法制度下家族、家庭是单系的,用“遵古制”来维护父家长之权威,所以重继承轻创新,祖先是源是本,源与本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因此只可继承不可轻易变更。

传统形成的“先王之制”,只能“率由旧章”、“述而不作”。

作文章人必称三代周孔,而建筑也日益程式化不得突破旧制。

四、中轴文化讲究中轴对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重要的主体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安排建筑群的其它副题建筑,通过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左右对称,使最重要建筑设置的中心,总是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整个建筑群体或单体建筑的中轴线强烈地突现出来。

此外,在传统的合院民居中,亦严格的按正房、厅、垂花中轴线上的基本美学设计思想,甚至建筑的一“室”,其平面亦呈现出中轴线特征。

马氏庄园的中心是住宅区中区的中路,其是马氏庄园的开辟者,马家的长者马丕瑶的居所,其所居的北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更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借以体现人伦和辈分。

而其他院落围绕起分布,每一路四合建筑院落都沿着中轴线布置,除马氏家庙外,其余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这一建筑文化特色也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探讨古人对“中”的认识,“中”字的形成,据说源自古代测天仪的象形,甲骨文写作或实物当作垂直长杆形,饰以飘带以观风向,架以方框以观日影(中)。

垂直长杆加一方框以成为“中”,求测日影的准确.由此可见,“中”字在产生时,便是一个与天地方位攸关的字。

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被限制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古代我国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从混沌的空间中分隔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域。

这便形成了最初所“人化”了的“中”的空间。

从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可以看出,那时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了一种“向心”的形式,居住区中心为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周围单个房屋组成不规则圆形,各个小屋的门都朝向这座中心建筑。

【8】由于对茫茫的宇宙基本上是无知的,怀着对“自己”领域的崇拜、热爱与依赖,使他们相信自己处在古代世界的“中心”。

由此,便对“中”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

于是便有了中原与四夷之分。

相传中原(即今河南一带)人的祖先是黄帝,在炎、黄的部族战争中,炎帝败而黄帝胜,炎帝败退四散,于是黄帝据胜之地就被尊崇为天下之“中”,历史上称中州、中土、中原、我国。

《逸周书》:“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即天下土地之中央。

又《后汉书·西域传》:“其国则殷乎中土”,《韩非子·物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此类记载多不胜数,这种尚“中”意识,正是华夏族自我中心意识的表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