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它将影响孩子一生。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终身受益。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习惯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儿童时期养成好习惯特别重要。

儿童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既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坏习惯。

而坏习惯一但形成,就很难改变。

有些坏习惯,还会继续发展,对人一辈子起坏作用。

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坏习惯不当回事,不加注意。

有的家长嫌麻烦,不肯多下功夫。

人们常说:小孩子面前无小事。

小事不重视,将来就可能发展成大事。

小事怕麻烦,长大了就会出大麻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如何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坏习惯一旦形成自然而然的随时暴露,有时一个很不起眼的坏习惯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小学生的不良坏习惯具体表现在:(一)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不专注,爱做小动作,书写潦草,作业拖拖拉拉,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习懒惰,目标不明确;(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纪律性差,任意放纵,依赖心理强,放学不按时回家;(三)缺少礼貌,语言不文明,脏话多,谎话多,霸道、任性、顶嘴,爱耍脾气,缺乏爱心,不知道感恩,不尊重长辈和老师;(四)卫生习惯差,动不动发脾气撕毁涂抹新书、新本子,乱扔果皮纸屑。

喜欢吃油炸零食,不定量定时就餐,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当正餐;(五)存在严重的思维惰性,不愿意参与思考问题,对待课堂问题没有丝毫的兴趣,不愿意动脑,不愿动手实践。

学习上马马虎虎,一心二用,有错不改。

(六)公共秩序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有意损坏公物,在课桌上乱刻乱画。

(七)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习惯差,无交通意识,闯红灯,过马路不左右看,追逐打闹,做危险动作,携带危险玩具甚至管制刀具,离家不打招呼等。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内在素质。

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恶性肿瘤不割去就会危急生命。

近几年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他们认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教育无关,完全将其寄托于学校。

其实家庭环境对小学生来说,更是意味着他们成长的摇篮。

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联系最为紧密。

因为孩子在与其家庭成员的亲密交往中,模仿着他们的言行,而父母又是最先给他们树立操行的榜样,他
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模仿用在自己的言行中。

所以说家庭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养,培养着他们的各种习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逐渐长大的孩子,对家的体验日趋深刻,对父母的态度也越来越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表情、眼神都能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态度是挚爱、赞许、欣赏还是冷漠、贬损、厌烦,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比如,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生活讲秩序的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

1.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他方面就无从谈起。

健康的身体是1,其它都是1 后面的0,没有1,后面的0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小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整洁的生活环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的饮食搭配,要求孩子讲卫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过度保护,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自我生存的基础。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形成。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一言一行,摒弃各种不良习惯,坚持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要专心致志。

家长要告诉孩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

回到家后及时做作业,并做好预习和复习,养成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训练他呢?应该限制写作业的时间。

把作业当考试。

考试是限时完成,完不成也得收卷。

我们在家里不妨试试,把孩子写作业当“考试”,限时完成。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只检查对不对、整齐不整齐,而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孩子爱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只要做对就行。

这往往是孩子形成磨蹭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每次作业不但要写对写整齐,还要尽量缩短时间。

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学习卫生的习惯(如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读书时光线要充足、适度等);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等。

4.良好人际交往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平等和谐与人相处,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等方面。

养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就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在愉悦的环境中心理上没有压力,身心才会放松,才会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家长的要求
为了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操之过急是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

良好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逐渐形成的,有的是从不良习惯转变而来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冷静处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耐心指导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责罚。

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少责骂和殴打,但是过于严格或是过于宽容都不适合孩子发展。

有个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学习都不用家长操心,可就是性格胆小,缺乏自信心,在与孩子的妈妈交流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对其特别严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长大的,他觉得孩子就得打更何况是个女孩,不严加管教是不行的。

爸爸的态度使孩子唯唯诺诺的,在爸爸身边不敢做错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爸爸又很吝啬去赞扬孩子,觉得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于是孩子
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翻错,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懂得道理,所以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

而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学生,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3.发挥家长的日常行为习惯对孩子示范作用。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某些习惯可以在他们孩子的身上找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讲文明习惯的好榜样,避免把这些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

用好的思想、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孩子,处处做孩子的表率,给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家长习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孩子看电视时也不会坐在沙发上;家长喜欢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家长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也会孝敬他们。

4.要积极引导,使孩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家长平时要加强对孩子言行举止的监督和引导,发现孩子有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能听之任之。

同时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晓之以理,重在引导。

总之,培养孩子养成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说容易,是因为养成教育可以进行随机教育;说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家长要有教育的耐心,因为世界上再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