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孝道文化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

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

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

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孔子认为应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孝、悌也是孝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提出“几谏”的原则。

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
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人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在生活条件逐渐富裕的今天,好多老人缺少的不是金钱和物质,他们缺少的是心灵的关怀,他们害怕孤独和寂寞,极需要和晚辈情感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