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了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史,了解本课程的研究方向、任务和体系,掌握学前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形成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师观、儿童发展观、教育观、环境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
(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一般规律和方法及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行为;掌握观察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技能及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初步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和课程计划;具备幼儿园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和新趋势,喜欢探究幼儿教育问题,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
四、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1、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30%。
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发言情况(5%);个人书面作业、课后小组讨论作业(5%);小组项目作业(20%)。
(2)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式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
成绩采取综合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7: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期末成绩=卷面理论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出勤、课内外作业、课堂学习态度×10%+实践×20%)。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30)%;结课考核(70)%;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5 )%;书面作业( 5)%;实践环节(20 )%;
2.考核标准(描述优、良、合格的要求)
不合格:60分以下
合格:60——80分
优秀:80分以上
五、其它说明
1.参考教材: 1、魏建培主编《学前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季湄、肖湘宁主编《幼儿园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蔡迎期《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教师参考用书::李季湄、主编《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教师团队建设说明(具体名单):丁建武、杨青华、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