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典第四章、中药药性理论.ppt
经典第四章、中药药性理论.ppt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最新.课件
19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 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最新.课件
1
中药的性能
序—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 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 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 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 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 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最新.课件
20
3.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 收敛固涩作用。
最新.课件
3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的论述。
最新.课件
4
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大寒—寒—微寒—凉—平 阴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最新.课件
14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最新.课件
8
五、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最新.课件
9
六、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
四
系统的影响
性
的
物
质
对内分泌系
最新.课件
18
二 五味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最用新.课(件活动量↑等)
11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最新.课件
12
动物实验:
基
统的影响
础?
最新.对课件 基础代谢的影响 10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 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最新.课件
2
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 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 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 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 温性药物。
最新.课件
6
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最新.课件
7
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
大热—热—温—微温—平 阳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 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 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 仍属于四气范畴。
最新.课件
5
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 凉性药物。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最新.课件
13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最新.课件
16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最新.课件
17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1、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 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 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
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 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最新.课件
15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