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药药性理论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基本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
”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
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基本上把毒性分为“有毒,无毒,微毒,小毒。
”现代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
小毒,无毒”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分为“大毒,小毒,有毒,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