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碎石桩检测方案

碎石桩检测方案

新建工程地基处理检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4月23日目录第一章、概述 (2)第一节、工程概况 (2)第二节、检测依据 (2)第二章、检测重点 (2)第三章、检测技术要求及工作方法 (3)第一节、技术要求 (3)第二节、工作方法 (3)第三节、网点布设 (7)第四章、施工部署 (7)第一节、施工准备 (7)第二节、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人员配制 (8)第三节、检测仪器及设备 (8)第四节、检测工作计划 (9)第五节、工作流程 (11)第五章、服务保障措施 (12)第一节、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2)第二节、工期保证措施 (13)第三节、环境控制措施 (13)第四节、服务定位与后期服务措施 (14)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新建工程,工程地点位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约22公里,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北偏西1.5公里处,总面积公约7700m2,由110KV生产综合楼、220KV生产综合楼、事故油池、水泵房、水池等组成。

新建工程地基处理检测,共约4627根碎石桩,需对其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

第二节、检测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6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6.《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7.《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5024-2005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7-201010.《新建工程地基处理设计》(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第二章、检测重点1.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桩体质量。

根据试验击数,评定桩体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判定成桩质量。

2.标准贯入试验检测桩间土挤密效果。

通过标准贯入试验,评定桩间土的密实程度,并对相应地层进行液化判别。

3.静力载荷试验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桩体和桩间土进行竖向静力载荷试验。

第三章、检测技术要求及工作方法第一节、技术要求1.检查各项施工记录,如有遗漏或不符合要求的桩,应补桩或采取其他有效的补救措施。

2.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质量检验。

对粉质粘土地基不宜少于21d,对粉土地基不宜少于14d。

3.施工质量检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检测深度不应小于地基处理深度,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孔总数的1%。

4.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建筑不应少于3点。

5.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要求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小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第二节、工作方法一.动力触探试验:1.根据试验击数,评定桩体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判定成桩质量;2.位置:碎石桩桩体轴心位置;3.测试仪器:重II型动力触探仪N63.5;4.标准:深度控制等于碎石桩长度;5.现场操作方法:对桩体检测应采用重型动力触探,锤重63.5kg,落距76cm,探头直径74mm,锥角60°,探杆直径42mm,指标为贯入10cm的读数N63.5。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自动落锤装置;(2)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同时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30 击;(3)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 宜转动探杆一次;(4)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三次N63.5>50 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①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系曲线;②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③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6)当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确定碎石土密实度时,锤击数N63.5 应按下式修正;(7)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和地区经验,评定桩体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等。

重型(Ⅱ)动力触探检验碎石桩密实程度见表。

二.标准贯入试验:1.通过标准贯入试验,评定桩间土的密实程度,并进行液化判别;2. 位置:桩连线正方形形心;3. 仪器:标准贯入仪;4. 标准:根据贯入击数,进行土层密实度和液化判别,试验深度等于碎石桩深度;5.现场操作方法: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 击/min;(2)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当锤击数已达50 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N=30×50∆S式中ΔS-50 击时的贯入度(cm)。

(3)标准贯入试验成果N 可直接标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上,也可绘制单孔标准贯入击数N 与深度关系曲线或直方图。

统计分层标贯击数平均值时,应剔除异常值;(4)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值,对桩间土的密实程度,进行液化判别。

标准贯入试验检验桩间土密实程度见表。

三.竖向静载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竖向静力荷载试验,反力使用堆重平台,加载采用液压千斤顶分级加载,平板荷载试验要求如下:1.检测目的: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 位置:碎石桩相邻四桩正方形面积;3. 设备:①静力载荷试验仪②液压式千斤顶③钢性承压板(现场载荷板用1.56㎡正方形刚性承压板)④精密压力表(精度不低于0.4级)⑤ 50mm百分表(精度0.01mm)⑥堆载体4. 标准:加载等级不小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值的2倍;5. 现场操作方法:(1)载荷试验加荷方式应采用分级维持荷载沉降相对稳定法(常规慢速法);加荷等级宜取10~12 级,并不应少于8 级,荷载量测精度不应低于最大荷载的±1%;(2)承压板的沉降采用百分表或电测位移计量测,其精度不低于±0.01mm;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间隔30min 测读一次沉降;(3)当1h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①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②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的6%;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5)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级,间隔30min,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3h读记总回弹量。

(6)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①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极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②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对于挤密碎石桩复合地基可取s/b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平板载荷试验设备安装示意图:次梁主梁百分表千斤顶第三节、网点布设1.试桩区点位布设要求均匀且有代表性试桩区竖向静载试验点重型动力触探点标准贯入试验点2.其它区域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布点应均匀分布,桩间土检测布点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中心。

重型动力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孔各布置45个孔。

静载试验布点数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建筑不少于3点,静载试验点为45个。

第四章、施工部署第一节、施工准备一、临时设施的搭设现场的临时设施主要包括工人宿舍、生活设施、办公设施等。

根据现场情况,具体布置按业主要求执行。

实际情况可根据现场以以下原则进行择地布置:1、避免不同施工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

2、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场地平整及临时道路为方便检测,业主须保证场地平整,以保证检测设备能正常移动、工作。

三、机械设备进场本检测设备主要有静载试验配套设备、勘察钻机、标贯锤及重力触探头等。

设备到达施工现场,卸车后进行组装,组装完成后需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第二节、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人员配制为确保该工程如期保质完成,我公司拟组建“地基处理检测工程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项目部”。

该项目部人员对场地条件、地层条件和施工条件熟悉,历经多个类似大型施工工程管理组织,具有较高的技术、组织、施工管理水准,且责任心极强。

本项目部将以周密的施工管理、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如期完成本项工程。

本项目部将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密切配合业主方,在指挥部、监理、质检、设计各方的监督下,保质按期完成本项工程。

公司对该项目分为四个层次进行管理,即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施工作业层和后勤保障层,具体实施由项目经理部全权负责执行。

项目经理部设项目经理1名,项目副经理1名,技术负责1名,下设技术员2名。

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负全面责任,并确保公司质量体系在项目经理部的有效运行。

项目经理部人员表第三节、检测仪器及设备动力触探及标准贯入设备第四节、检测工作计划根据本工程规模及施工特点,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抽调精兵强将,组织人力、物力突击,确保在有效工期内完成全部工程检测任务。

施工现场组织项目经理部配合业主及监理等进行项目管理,并按施工网络技术进行统一指挥,内外协调,支态控制。

第一阶段为试桩区检测,按业主通知进场,测量定位及复核,组织人员机械进场等。

计划5天内完成检测并在完成检测后5天内提交检测报告。

第二阶段为其它区域检测,在其它区域碎石桩施工一定时间间隔(粉质黏土地基不少于21d,粉土地基不少于14d)后且满足进行地基检测的最小代表数量后,进场进行其余区域检测工作,不包含等待时间计划净工作45天内完成全部检测,并在完成全部检测后5天内提交检测报告。

工期进度计划横道图注:检测进度根据碎石桩施工进度进行实时调整。

10第五节、工作流程第五章、服务保障措施第一节、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制定以下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一.现场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文件和业主批准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保证检测仪器在标定周期内,精度满足规范要求,仪器运行正常;检测记录由专人负责并做好备份,由其它检测人员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测报告的内容齐全、分析合理、结论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