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中国南宋思想家。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
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
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
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朱熹 朱熹 书翰文稿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
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他认为“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但“人心”须听命于“道心”。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
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
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
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人物侧记据说,朱熹小时候聪明好问。
他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告诉他;“那是天”。
朱嘉马上问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呢?”这使得朱松十分惊奇。
这件事儿是后来元朝的大臣、学者在《宋史》中记载的,无非是要吹捧朱熹从小就是个天才人物。
不过,这也说明了朱熹的一个特点,他成人以后,确实很注意探讨“天上有什么东西”这一类有关哲学的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理学。
在父亲的指导下,朱熹苦读儒家的经典,十八岁考中进士。
这以后,他断断续续做了十年官,其余四十多年,除了讲学就是著书。
他创办和恢复过好几处书院(藏书和讲学的地方),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处叫白鹿洞书院。
这座书院在风景如画的江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
为什么取名白鹿洞呢?传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李渤的文人,曾经在这儿的山洞中隐居读书。
李渤养了一只浑身洁白的小鹿。
他把买书、纸、笔、墨等物品的钱和袋子系在小鹿的角上,小鹿就能跋涉数十里,到江西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
后来,李渤当了官,那只白鹿就插翅升天了。
从此,白鹿洞的名字就传开了。
后来,有人在这里建过学馆。
朱熹在这一带做官的时候,亲自寻访了白鹿洞遗址。
他看到白鹿洞背山临溪,景色秀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于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
这个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朱熹在书院不仅亲自讲学,而且还按照孔孟之道制定了学规,编写了教材。
他把古代流传下来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并重新做了注释。
冯义昆、齐雪珊著:《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故事》,第119-121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名人名言1.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子大全·答刘叙文》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朱子语类》卷一3.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大全·癸未垂拱奏札》4.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朱子语类》卷一5.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通书·理性命章》注6.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7.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朱子语类》卷一8.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
——《朱子语类》卷七十五9.天运不息,品物流行,无万物皆逝,而己独不去之理。
——《大全·答刘子澄》10.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
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朱子语类》卷九十八11.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12.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又生木,循环相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1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害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阙》14.在人,仁义礼智,性也。
——《朱子语类》卷四15.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卷十三16.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
——《大全·答陈同甫书》17.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大全·读大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