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哲学思想(1)

朱熹哲学思想(1)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③理先气后。
《语类》载:‚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 可言‛。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 ‚理,行而上者,气,行而下者,自行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究 竟谁先谁后?‛朱熹说‚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 似,‛‚有是理,后生是气。‛ (语类一)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 —— 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二)致知,致就是推致的意思,致知即把我已有的认 识知识加以推广,从此物推及彼物,从已知推到未知, 从有穷推向无穷。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 ‚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至耳。‛ (语类十五) ‚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 (文集四十二)
(易学启蒙)
(语类九四)
其次,朱熹承认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但否认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 也。‛ (文集十四) ‚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仍旧是父子。‛ (语类二四)
四、人性论和理欲观
(一)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二程“性即理”的思想,认为物物有一太极,人 人有太极即理,这个理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他理一元论在人性 论上的贯彻。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孟子章句) ★和张载二程一样,朱熹也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 而言之。” (文集,答郑子上)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相对格物的致知方面,朱熹在唯心主义认识论道路上走得 更远了: 第一,他承认了人的心中有先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不依 赖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 第二,他认为认识即是把这些内心因有的知识推广到万事 万物上去,这是格物之后,事物之观与吾心固有之理得到 印证,从而豁然贯通,‚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必须要予以注意的是:朱熹讲的类推不是在感性材料上所 进行的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大彻大悟,豁然贯通是把认识 主体中先验存在的理推致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格物之目的是穷理,穷理的实质则是要探究天理人伦, 即社会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
“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 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 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 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文集卷三十九)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语类卷一)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理决定气,而不是 相反。
2、理气关系。
②理在气中。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也。‛(语类九四)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文集四六)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这就是说,穷究事物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印证我心中固 有之理的过程,还是把我心固有之理推广开来的过程。
三、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1、统一是对立的统一。
“一是一个道理,却存两端,用处不同,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 《正蒙参两篇注》 “如寒则暑便在其中,昼则夜便在其中,便有一寓焉。‛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 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贯通焉,则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一)格物,朱熹把格解释为至或格,即要到达事物的 极至,穷尽事物本然之理
格物犹至也。‛‚格者,极至之谓‛ (语类十五,大学或问卷 一) ‚格是到那般所在也,有事至时格底,也有事未至时格底。‛ (语类十五)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两分,方未是格 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物‛。 (同上) ‚物,犹事也。‛ (大学章句) ‚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 (语类十五)
‚释氏云,‘一月善现一切水(月),一切水月一川摄’,这是那释氏 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同上)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而且是他 哲学体系结构中“物——理”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那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格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尽管朱熹一分为二的命题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某些性质, 但它毕竟不是科学的辩证思想,并且由于朱熹本人时代和 阶级的局限而最终被形而上学窒息了。
三、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首先,他虽然承认事物是普遍可分的,但本体理却不可分。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
‚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万川相似‛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朱熹指出,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他 以吃果子为例说明这一点:
“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间核子咬破始得。若不咬破,
又恐里头别有多滋味在,若是不去其皮壳,固不可,若只去其皮壳了, 不管里面核子,亦不可, ……格物,谓于事物之理,各极其至,穷到 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极其至也。‛(语类八)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的理通过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这个理又怎样 从天地万物返回到自身?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便理从来就 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理是万物 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理 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理一 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语类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质料,朱 熹去掉了气的本体涵义,而保留了质料的规定,他说:
‚盖气能凝结造作。……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 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语类卷一)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2、理气关系。
①理本气末。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文集卷五十八)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语类)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理一分殊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②理一是一,分殊是多。
“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 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 (语类十八)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 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语类六二)
‚格物是逐物格将去,致知则是推得渐广‛。(均见语类十五)。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统一: 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说:
‚致知格物只是一个‛ (语类十五)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白又致知。‛(同上)
(语类九十八)
朱熹在此撇开了一定的条件讲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当 然是不科学的,然而他揭示了统一物所包含的双方相互 渗透则是十分可贵的思想。
三、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2、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 。
“东之与西,上之与下,以至于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 也。天地间物,未尝无对者。故程先生尝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 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语类六二) ‚凡事无不相反以构成,东便与西对,南便与北对,无一事一物不 然。‛ (同上) ‚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语类九四)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二)气与物
朱熹把气比作万物的种子,气生万物如同种子生物。也就是说, 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气有阴阳二种因素:阴阳二气的运动变 化就产生万事万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