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记叙文阅读20篇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记叙文阅读20篇

记叙文阅读20篇人物风采(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和青年在一起林贤治①鲁迅变得越来越孤独。

他简直不愿意接触任何陌生的客人,尤其是青年。

他存在戒心。

几年来,与他缠斗不已的,不是全是青年么?然而,就在他深居简出的时候,又有两个年轻人前来缠斗他了。

他命中注定要同青年厮混在一起,无论是好是坏。

因为对于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青年是唯一的生机。

②这是一对青年男女:一个叫萧军,一个叫萧红。

1933年10月,他们合印了第一个小说散文集《跋涉》,署名悄吟。

然而集子问世之初,却立即遭到了禁止的厄运。

接着两人不得不像众多的东北流亡青年一样,漂流到关内来。

青岛是第一个停泊点。

③他们具备了作为作家的最可贵的素质,对于命运的痛苦的皈依。

但对于创作的前途,却缺乏足够的自信:《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样的题材是合适的么?所表现的主题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恰好萧军从书店得到了鲁迅的通讯地址,便鼓足勇气,以个人名义给倾慕已久的导师发出第一封信。

④鲁迅在收信的当天作了回复,针对信中提及的两个问题给予了简要的回答。

恍如一只孤舟,在茫茫夜海上寻见了灯塔的光芒!两个青年贪婪地读着来信,一遍又一遍,显得那么兴奋。

萧军写了信,并把《生死场》文稿和《跋涉》一起给鲁迅寄出。

这时,萧军所在报社所有的工作即将结束。

萧军闻讯,马上给鲁迅发了一封信,然后同萧红一起来到上海。

⑤刚刚安顿下来,他们就迫切地想见到鲁迅。

这里固然有着一种感情的牵系,也有着文稿的悬挂,但同严峻的生活本身是不无关系的。

茫然之际,唯觉鲁迅是唯一的依靠。

萧军直接提出了见面的要求。

⑥但是,收到的复信却使他们陷于深深的困惑。

“见面的事,我以为可以从缓,因为布置约会的种种事,颇为麻烦,待到有必要时再说罢。

”这种拖延,会不会是委婉的拒绝?⑦又过了两天,来信重提了见面的事,说:“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就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

”在这举目无亲的冰原般的世界,现在,可以取暖了。

信里还提醒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

”只是这种用心,他们暂时还不可能理解。

青年毕竟是单纯而傲岸的。

⑧在接连的几次通信中,他们知道鲁迅是深爱着稚气而不安定的青年的。

但是对于他们流露的稚气,他又很不放心。

他一直告诉他们:稚气能找到真朋友,但也容易上当,受害。

上海不是好地方,固然不必把人们看成虎狼,但也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

……⑨充满长者温情的信,常常使萧红想起故去的老祖父。

她的心头,乃一次又一次浮起一张有着幽默的微笑的,慈祥而又充满战斗激情的面容……⑩一个月后,渴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两个东北青年急急地来到内山书店。

这时柜台里面,有一个瘦小的老人正在检点这摊放在桌子上的信件和书刊,同两个日本人模样的人谈说着什么……⑾“你是刘先生么?”老人瞥见萧军他们,立刻走了出来,问。

⑿“是。

”萧军点了点头,低声答道。

“那么我们走罢——”老人说了一声。

⒀这就是鲁迅先生么?这就是鲁迅先生!⒁萧军和萧红默默地跟在后面。

寒风里,没有帽子,没有围巾;袍子,裤子,网球鞋,几乎全作深黑色。

望着老人瘦削的背影,两个人的眼里都涨满了泪水,萧红差点要哭了出来。

⒂鲁迅走路很快。

不一会,他们便来到了一家咖啡馆里。

鲁迅招呼两个青年坐下,介绍说,这咖啡馆主要靠后面的舞场赚钱,白天这里很僻静,所以他常常把这里当成和陌生人接头的地方。

过了一会,许广平和海婴也来了。

(根据花城出版社《人间鲁迅》改编)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选文⒀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鲁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鲁迅和陌生青年的交往艺术,并说说它对于你和陌生人交往有什么启示。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参考答案】①总领全文,交待了鲁迅对待青年的态度:既谨慎对待,又寄予希望。

②为下文鲁迅在和萧军萧红交往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作铺垫。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段落的作用【解析】选文所述的内容都在第一段所总结的“鲁迅对待青年的态度”这一框架下展开的,鲁迅对萧军和萧红做出的反应都是以这一态度为指导思想。

比如对于萧军的唐突求见,鲁迅采取拖延的方式,这是因为他对陌生的青年存在戒心;而嘱咐他们初到上海要小心,又体现了鲁迅对这对青年的关怀。

鲁迅对待青年所持的态度,为下文萧军萧红想见鲁迅的波折埋下伏笔。

比如,萧军萧红来到上海后想见鲁迅,鲁迅却说要“从缓”,由于有了第一段的铺垫,鲁迅这种“从缓”的态度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1分),强调了萧军萧红首次见到鲁迅后的深刻印象(1分),传神地表现了与萧军萧红预期反差之大的心理过程(2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尽管两个句子的文字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仅在于前一句多了一个字和不同的标点符号,但却蕴含了无穷的含意。

它恰当地表明了萧军和萧红初见鲁迅的心理状态,鲁迅问萧军是不是“刘先生”,萧军回答“是”,这说明鲁迅印证了自己要见的人,但鲁迅并没有说自己是鲁迅,这对于萧军和萧红来说,自然产生了疑问:这位老人“就是鲁迅先生么”的疑问。

但从这位老人的回答“那么我们走罢——”又分明感觉到“这就是鲁迅先生”。

3.【参考答案】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敬重、谨慎、平易近人、待人慈祥的鲁迅。

(3分,答案要含有“令人敬重”“谨慎”“平易近人”或与这三方面意思接近的关键词)【考点】把握人物形象【解析】困惑中的萧军首先想到的是向鲁迅请教,将素未谋面的鲁迅视为自己的导师,这说明在萧军心中鲁迅是一个令人敬重、值得信赖的长者;鲁迅对待萧红萧军这两位陌生青年的态度,先是拖延,过了一个月之后才同意见面,而且还有一个专门和陌生人“接头”的地方,显示了他在当时的时局下不得不有的谨慎;文章通过在几次通信中,鲁迅给萧红留下的印象,侧面表现了鲁迅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慈祥的人。

4.【参考答案与示例】鲁迅的“交往艺术”是:①恰当掌握尺度,既能设法拖延,又能主动联系;②谨慎对待陌生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接触;③对待后辈不摆谱,即便是对陌生人也可提供恰当的帮助。

(2分,答出两点即可)启示示例:我们在和陌生人交往时,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交往艺术。

不熟悉的人,要经过适当的了解;对于主动要求和自己交往的人,即使感觉对方很唐突,也不要一口回绝,要留下回旋的余地;与人为善,学会关心别人。

(2分,此部分言之成理即可)【考点】概括要点能力、开放探究能力【解析】鲁迅面对两位陌生青年的困惑,及时地作出回答,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名人,从不轻看后辈的修养;但对于他们的不请自来,甚至唐突地要求见面,鲁迅很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但他并不直接拒绝,而是设法拖延见面,这样既能敷衍对方,又不至于因直接拒绝而伤害人;托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为了不使这对年轻人尴尬、伤心,认为自己不想见他们,鲁迅又很主动地在两天之后再次来信,告诉他们会有见面的一天;经过一个月的交往和了解,鲁迅认为时机成熟了,便约定见面时间,选择在一个专门和陌生人“接头”的咖啡厅完成了见面。

这一过程体现了鲁迅高超的交往艺术。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也怕你一人害怕刘诚龙①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的故事。

②人家都没饭吃了,在吃观音土,贼却将人家红薯种给偷了;然而,就在贼登堂入室行窃时,被人抓了个正着,于是,拳头含义愤,棍棒生敌忾,众人合起来,多将贼打个半死。

③吕振羽家里,也曾进过一个贼,半夜三更,这贼摸进屋来,挑了竹篮子,装了满篮子红薯,正拟翻墙过去,不料碰倒了一块砖,砸在月光如水之深夜里,响声格外凄厉,有人被响声弄醒,打一声哦呵,村子里的人便都醒来,汉子们都纵身从床上跃起,追贼追了里把路远。

这贼据说很瘦小,鸡肋不足以安尊拳,谁叫他是贼呢?也被吃了好几顿拳脚。

④天气尚黑,觉还没睡足,众人捉了贼,又练了手,便将贼一根绳子捆了,捆到吕家屋背后那棵苦楝树上,绑起来,便都回屋再睡回笼觉去,撂下话来:明天再理会。

⑤哦呵声,打骂声,还是贼的惨叫声,惊醒了一位少年,他叫吕振羽。

待众人散去,他一人悄悄爬了起来,星光下,但见这贼被五花大绑,身上黑一条几条,黑条绑了身子;红一条几条,红条也绑了身子;黑的是真绳子,真绑身子;红条是血印子,如绑身子。

⑥这个贼,身子比吕振羽高多了,以年龄论,吕振羽怕也喊他叔叔吧。

⑦吕振羽家不算寒苦,但也非富室。

这贼比他家可穷多了,到他家来偷红薯之类食物,也是生活所逼。

既然已被人们练了几顿拳脚,受到应有的惩罚,也算了吧。

想到这,吕振羽走到其面前,摆摆手,叫贼别做声,将绳子给松了,对他说:你走吧,别回头,赶紧走。

⑧今夜过去了,吃了点皮肉之苦;明天呢?明天来的,会是什么?这贼拔腿走了。

自然,走得快,有人若赶上来了,逃不掉二遍苦嘛。

走着,走着,不对劲。

这贼,总感觉脚后有脚,脚步后面有脚步,一回头,看到后面丈多远处,那个少年跟在后边。

⑨“我怕你怕”,那个少年说。

一个贼夜半走在村头,若是有人起早,见了贼,那不再一声哦呵一声喊,将贼再捉了?吕振羽跟在贼后面,送贼一程,护贼一路,便是想让贼一路走远,一路走好。

⑩江南多山,很多年前,江南之山,树高树密,魅影重重。

一个人夜半走在野外,也是吓死人。

吕振羽送贼,送到村头,送到村外,送到了赶不上见不到之远处,他往回头走了。

(11)他走,却听到脚步有重声,回过头来看,那贼在他后面丈把远,一直跟着他走。

吕振羽朝他喊:你怎么还不回去?不怕再被捉了?贼回他话说:我也怕你一人害怕。

(12)吕振羽是我们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出版过很有影响力的《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名著,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合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五大家。

(13)不管生活再苦,这贼也是人品欠佳。

如果饥寒都是起盗心之理由,那世界上就没人品可言,谁都可以借种种客观,干鸡鸣狗盗事。

这贼后来据说再不偷鸡摸狗,他再穷也不穷人品,源起那回少年吕振羽,一路陪送他,一路护卫他,让他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让他感受到了人心的力量——因为人心有力量,所以其人品在这力量之作用下,也提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