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解读
◎文/戴银法
一、校园文化:
以兰山文化为基础的兰文化。

二、文化渊源:
我国江浙一带,地理环境独特,适宜兰花生长。

江浙兰蕙,是我国兰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宜兴兰,是江浙兰蕙的组成部分。

清陈贞慧《秋园杂佩·兰》:“兰,龙池铜官间,芊眠峭蒨,离离如积,山人采摘,入衣香欲满园,杖挑藤束,筐筥登。

每岁正二月之交,自长桥以至大街,鳞次栉比,春光皆馥也。

一干数花,生于夏月者则名蕙。


“宜兴,府南。

元宜兴州。

太祖戊戌年十月曰建宁州,寻复曰宜兴州。

洪武二年降为县。

西南有荆南山,又有国山,又有龙池山。

又东南有香兰山,临太湖。

又有唐贡山,产茶。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
荆溪,府南百二十一里。

雍正二年置。

南:荆溪,县以此名。

白云、茗岭、君山、啄木岭。

西:芙蓉山、国山。

三国吴天玺元年封禅为中岳,有摩崖,右群峰相缪不一名。

东:铜官山。

西南:章山。

东南:茶山、兰山,濒太湖。

东西二氿,与宜兴错。

杨巷河、文定港水分流入之。

其南沙河自溧阳戴埠流并诸焉。

东南:蜀山河,合川埠水,东歧为施荡,并注之。

又东至大浦口,其南莲花荡,自湖滏汇诸山水,至乌溪口,并入太湖。

(《清史稿》卷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
兰山又名兰右山,石兰山,是太湖西畔的一座小山,在宜兴东南五十里的今洑东境内,属楚山山脉的余脉伸入太湖的部分,因入湖的部分多为石,称其为石渚,麓周一十五里。

多称其石兰渚。

《舆地志》:“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旧多产兰,故名”。

唐代施肩吾《兰渚泊》:“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唐代王徽《石兰渚》:“风暖烟消野岸边,石兰花发满晴川。

花开流水潺
潺去,飘得残春上钓船。

”(《荆溪外纪》卷六)
明代项麟《石兰渚》:“逶迤石兰渚,兰香浓欲滴。

念彼种兰人,徘徊日将夕。


明代夏瑄《石兰渚》:苍苍云外林,隐隐烟中渚。

露冷泣红兰,风清歌白苎。

草色暗遥汀,波光荡孤屿。

落日闻棹声,沧州渺何许。

三、兰花精神
(一)和顺自然、合群相处
(二)宽厚豁达、诚敬谦和
(三)洁身自爱、质朴无私
(四)性韧执着、秉操守节
四、校园精神
清雅似兰,稳健如山。

至纯至正,自信自强。

兰生幽谷,清纯高雅,无人自芳;古人喻之君子,君子立德修身,行正而有节。

孔子困顿时,汲兰之自信,创儒教、传六艺;勾践种兰渚山,自强不息,乃成春秋霸业。

吾校僻居宜之东南,犹若幽谷之兰。

远离尘世喧嚣,洁身自爱,质朴无私,谦和恭让,明礼诚信,行为方正,“至纯至正”,是为我之追求;外柔内刚,风霜雨雪不折,“自信自强”,是为我之精神。

五、文化目标:
以兰言志,以兰正气,以兰雅行,以兰怡情。

做一个有责任的人,高雅的人,有情趣的人。

六、校徽解读:
校徽(见封二) 上半部,环绕的是我们学校的名称“宜兴市洑东中学”;底部的“1968”,是洑东中学建校的时间。

中间的象形文字“山”,代表的是兰山,三条虚实的横线,表示水,兰山临太湖,太湖西拥兰山,山水相依,环境优雅;三条虚实的横线,同时代表“兰”字下面的三横,和上面的兰花,组成一个“兰”字,兰花又和象形文字“山”,组合成兰山,凸现了我们校园文化的特色。

我们的校园文化的主题,是以兰山文化为基础的兰文化。

绿色表示山青水秀,和顺自然,象征着生态文明;白色的底色,代表的是“纯”。

圆形的图案,表示成功。

我们自信,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每个人都会取得进步和成功,校园将更加和谐美好。

七、楼名诠释:
至正楼“行政楼”更名为“至正楼”。

“至纯至正”为我师生之共同追求,“行政楼”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至纯至正”,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重“正”,即教师的一言一行应当成为学生的楷模。

太史公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至纯楼“教学楼”更名为“至纯楼”。

相对而言,学生思想纯洁,遵纪守法更重要,因此“至纯至正”,学生更应该重“纯”,“至纯”,就是要教育和培养学生能长久保持一种明礼诚信,宽广谦和,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至真楼“实验楼”更名为“至真楼”。

“实验楼”以理化生实验室为主,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探索科学发现的场所。

科学注重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讲究的是“真”。

至善楼“综合楼”更名为“至善楼”。

“综合楼”以微机房、团队室、美术室和音乐室为主。

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掺杂不良的信息,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走进互联网,要善于甄别,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一心向善,汲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她广泛吸收思想纯洁,积极进取的学生进入团组织,引导学生向善;美术注重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美就是好的、善的。

因而名之为“至善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