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

姓名:苑令辉
学号:5902112048 班级:能动121班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京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凝聚了千年来文人智慧与风雅的艺术。

京剧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京剧可以负起教育的使命,成为指示人们回归精神家园、安抚人们焦虑的心态的一种路径。

因此,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概述了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列举了高校对京剧的传承活动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京剧文化。

关键词:京剧大学生传承
一、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京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仍然延续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度之一。

现在被人们称作“国粹”的京剧,虽然形成于近代,然而其文化源头却在中国的古代,因为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化、历史片断。

随着京剧的发展,人们在创作中愈加精益求精,尤其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充实京剧的形式和内容,京剧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上日臻完善。

中国京剧音乐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多年间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术,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至在之后的几十年京剧音乐发展和创作中,这些经验仍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京剧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但申遗本身并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京剧将薪火相传,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京剧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

由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

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安排的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都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近年里确实得到了政府特殊的关注。

(3) 京剧在国内高校的现状
京剧在高校,不同于在一般的单位、社区、农村、厂矿等地方仅仅作为一种戏迷、票友的自娱自乐,而应在娱乐之外,还兼有人才培养、素养提升和学术研究等多重功能。

大学里的师生,不仅要学唱、演唱京剧,而且要分析、研究京剧,同时还要肩负发展、弘扬京剧的使命。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戏剧比一般艺术需要的更大的投入,艺术教育的实旌也存在更大的难度。

作为由中国教育部、文化部等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一部分,“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自2004年开始,已经走进了全国百余所高校,开展演出近千场。

来自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在中南大学上演传统折子戏《红娘》,演员们将活泼机敏的红娘、木讷痴情的张生、温柔娴美的崔莺莺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90后大学生们也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另外,“湖北艺术节走进湖大皮黄曲调唱醉大学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首届湖北艺术节“走进高校”京剧专场,在湖北大学小礼堂上演,年轻的京剧票友们轮番登场,唱醉了现场数百名大学生观众。

《沙家浜·朝霞》、京剧《白毛女》、《追韩信·三生有幸》……一段段经典的演出,让台下的观众们掌声不断。

据悉,除了“走进高校”京剧专场外,本届艺术节还将举行大学生戏曲大赛,大赛面向在校大学生报名,以戏曲演唱为主要方式,全省120多所高校学子报名参加。

二、京剧艺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京剧形成虽然不过200年的时间,但它的根基却异常坚实而雄厚。

京剧具有总体的写意性,以形传神,物我渗透,将生活的自然形态提炼概括为节奏鲜明、韵律严整的程式,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京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不遗余力地追求美。

京剧表演千娇百媚,美轮美奂。

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要融入美的氛围之中。

京剧艺术具有现代性,可以与时俱进地焕发活力,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影响现实的精神力量。

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科技带来的轻巧、便捷和急速匆匆,让学生们失却细细品味生活、悠游体验人生的耐心和能力。

而戏曲艺术,正因其“活生生”的真人互动交流、艺术情境的角色扮演以及优雅从容的中国古典叙事,成为抵御当代媒介和虚拟文化弊病的绝佳途径。

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正在于其以文化的全面方式,恢复和重塑作为整体的人的全面本质。

循此逻辑,在高校推广京剧,在为当代中国人文素质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重建做着奠基性的工作。

三、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发展京剧
(1)大学生为什么不喜爱京剧?
一,缺少接触京剧的机会。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而成长。

这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京剧在这三方面深入的并不充分,所以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缺少对于京剧文化的教育,这也是大学生不了解京剧、不喜爱京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多元化,人们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

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多功能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市场上各种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人们的选择多元化,京剧的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冲击。

由于京剧本身单调乏味,相对于其他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大学生们对京剧的兴趣就所剩无几了。

三,京剧拥有千变万化、富有韵味的唱腔,以及虚拟化、程序化的表演动作,京剧的剧情内容多是距离现代生活遥远而陌生的历史故事,对于升学压力大、考研需刻苦、就业有困难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她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2)如何引导大学生欣赏戏曲?
第一把戏曲音乐列入大学音乐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历史,让学生适当掌握一些戏曲音乐的基础知识。

值得庆幸的是,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

从政策上推动京剧进入课堂,为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利于培养对京剧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和传承。

第二举办戏曲知识竞赛和演唱比赛,邀请优秀的戏曲团体进校展示性演出。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关于京剧文化传播的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效果显著。

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文化,这类活动应该在各高校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宣传。

第三大学的学术研究,可以以京剧文化、戏曲艺术的历史、现状及诸多问题为课题来申报项目,科研攻关。

另外,大学也应和京剧艺术院团、文化管理部门等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合力促进京剧的创作、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

大学的课堂和校园,应成为宣传、普及京剧乃至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观众、戏迷和票友的沃土。

对于高校校园内的学生剧社和戏剧节,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与形式。

对于国粹京剧的推广,我们尤其要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进一步切实加大投入。

高校京剧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校外指导教师、复杂的京剧戏装行头、文武场面的伴奏乐队等多方面的支撑。

第四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

京剧本身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传统京剧文化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培养优秀的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