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摘要】如何转化体育后进生一直是体育老师较为头痛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转化体育教学中的后进生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主要从“倾斜政策”、激发竞争意识以及培养特长爱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后进生体育老师竞争意识特长爱好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53-01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要消除这种差异,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转化后进生。
对后进生的转化,也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转化后进生,我们必须要找出他们这一群体后进的原因,对症下药。
体育教学中后进生的根源无非有三种:一是体质薄弱,产生“运动恐惧症”;二是意志脆弱,怕吃苦;三是自律性较差,偏离教师的要求。
对于不同根源的后进生,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和提高,做到因材施教。
一对于体质较弱的后进生,实行“倾斜政策”,同时多加鼓励,实施“成功教育”
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或后天性因素,一些学生的个头矮小或身单体薄。
身体的弱小,就害怕发生运动创伤,对体育运动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我所教的班级就有两位这样的学生,一位是一年级(4)
班叫胡××的男孩子,另一位是一年级(3)班叫温×的女孩子,这两位学生的个子较矮。
对于这类学生,在他们做某个项目的练习时,教师应亲自做好帮助和保护,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根据他们各自的承受能力分配运动量,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好个别指导,给以“倾斜政策”,多开“小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会动作。
更重要的是在练习过程中,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心理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增强他们进行体育运动的信心。
二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品德意志的培养
由于生活条件优越,长辈的宠爱,有个别学生从小养成怕吃苦的陋习。
这类学生虽然体质上没什么问题,但意志力缺乏。
他们不是不爱上体育课,而是不想参加各种项目的练习,所以在练习各个运动项目时避重就轻,马虎了事。
一年级(3)班的佘××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开学时他表现得相当娇气,一点苦都受不了。
对于这类学生,一些教师会采取惩罚手段,但事实证明,惩罚只会给学生的自尊心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导致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教师应该多与他们接触、谈心。
尽量与他们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平等关系,使他们意识到马虎了事的态度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的他已经脱离娇气,能跟上常规教学了。
另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好胜心强的特点。
针对这个特点,教师不妨下意识地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具体做法是:当练习某个项目时,先让意
志力较弱的后进生练习,再找一个优秀生示范,使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老师不下结论,让后进生自己体会),当后进生发觉自己“技不如人”时,他们会产生不服输的想法。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们会暗下决心,逐渐改掉以前的陋习,积极投入练习,与优生竞争。
当教师觉察到他们身上有这种变化时,应适时给予鼓励,同时适当加大他们的运动量,以磨炼他们的意志,达到培养意志品德的目的。
三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后进生,应以其特长爱好为突破口,激发兴趣,提高自律性
自律性较差的后进生主要表现为:课堂纪律散漫,对教师的要求则“南辕北辙”,甚至产生对抗的心理。
其实,这类学生本身也有其有利的因素,如他们的个性好动,模仿能力较强,尤其是在某些运动项目上会表现出特长,更何况,他们的内心渴望老师的重视。
因此,教师首先应善于挖掘这类学生的运动潜质,摸清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并刻意加以培养。
比如某些后进生爱动爱跑步,教师不妨对他们的天赋进行刻意培养,可以让他们参加田径队的训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而且在培养他们的特长练习时,渗透纪律性教育,逐渐使他们形成自律的习惯。
这样做,使这些后进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使他们逐渐学会尊重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指导去上课。
另一方面,某些后进生对教师的要求产生对抗心理很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过于枯燥、刻板,使他们感到厌烦,失去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
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比赛等,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育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转化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
学生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个性爱好等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大异其趣,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转化,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爱心、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工作,只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耐心诱导,一定能达到转化的预期效果。
〔责任编辑:李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