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管理一、库存订货1、生产计划调整的影响【大批量生产变成单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品这样存货减少,但是对于相应的怎样采购,怎样供应原材料有一定的影响。
要保障采购物料与之相适应,可能采购频率增加订货量减少】库存订货与生产计划有着密切联系。
大批量生产方式往往与大批量采购方式相对应,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易导致原材料与产品的积压。
为了减少损失增加销售机会,企业生产方式往往从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相应地为了保障生产,采购方式也随之转换为多频次、小批量的方式,虽然会增加订货成本,但库存成本却随之降低,同时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改进措施(VMI\JIT)VMI:需要多少用多少,由供应商进行补货JIT:供应商根据需求很稳定的进行补货改进:采用稳定小批量供货方式,增加订货频率、减少订货量,缩短整个计划周期3、如何实施JIT或VMI和供应商共享有关的信息:包括生产计划、销售预测,供应商好安排补货实现小批量的送货(一)VMI:供应商根据生产计划准备存货,企业存货负担减少,供应商根据需要存货,库存量小量大带来风险由供应商承担(1)VMI含义: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2)VMI给企业带来的好处:①减少库存资金的积压;由于物权属于供应商,采购方不积压库存资金②减少采购频率;供应方根据库存情况自行补货。
③降低采购成本;资金积压减少,不需要多次采购,减少了采购成本。
④保证及时供应:采购方根据需要提货,可以保证及时供应。
对供应商的好处:实施VMI后,客户更稳定,成本更降低,满足需求更有针对性。
(3)VMI的方式:在零售企业中的绩效库存、供应商派人到客户那里进行管理、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共享、定期补货(4) VMI实施方法:①增加一个简单的EDI/VMI 接口程序,使公司与供应商衔接。
②由简到繁,可先运行一个库存模块,直到有足够的销售数据后再切换到正式系统中去。
③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④组建战略联盟,公司与供应商一起工作,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⑤采用合理的供应链结构,建立集中化管理与差异化管理相互补充的管理机制。
共同管理库存:销售商管理货位,供应商补货。
绩效库存:供应商的货物放在客户处,客户使用多少,结算多少。
4、JIT:供应商根据需求很稳定的进行补货(1)含义: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供应商生产提供所需的零部件。
(2)给企业带来的好处:①减少库存成本、消除浪费:理论上可以实现零部件的0库存;②保证及时供应:供应商根据需要提供零部件,可以保证及时供应;③生产提前期缩短:企业生产应变能力增强,生产柔性好;④降低废品率:减少零部件搬运,节约装配时间、减少损耗,提高装配效率与质量(3)实施方法:①在和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中(如生产计划等信息),需要EDI的接口,可以达到与供应商无缝的衔接;②还需要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让供应商登陆我们的系统的界面,从中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出存货的决策,这种需要供应商的合作;③和供应商使用同一个系统,实现与供应商共享;二、库存管理1、库存积压的原因(原因:预测不准确、生产的方式、服务水平,报幕清单问题。
结合案例寻找库存的原因。
等提前进行采购、先生产成品在订货发货根据案例进行适当的推断)①由于对销售预测管理不严格导致预测不准确,导致有库存积压和缺货的现象。
②由于生产批量过大导致库存增加,而大批量也会造成其他某些产品没有时间生产而缺货。
③根据预测制定的采购计划,若与市场需求差异大,易造成原材料积压。
④存货生产方式,易导致产成品库存。
⑤前置期越长或供货波动大的物资,越容易出现库存积压的状况。
⑥为满足客户要求(企业服务水平过高),产生大量的产成品库存。
2、库存风险:库存过多产生的风险。
比如:过时陈旧、过期的风险、库存损失会增加、库存价值贬低的风险、相关库存成本增加、资金占用等(由于库存积压导致的物品贬值、变质、占用资金、组织的资金周转不畅、需要更多的存储面积)风险:①存货时间过长引起产品变质,失去使用价值;②对于时效性强的产品来说,一旦出现库存就有滞销的风险;③库存导致资金占用,资金周转不灵;④需要更大的存储面积,增加存储成本。
损坏:①零部件库存成本增加;②零部件报废损失;③资金占用、机会损失;④通过促销、打折处理库存产品影响销售收入的损失。
⑤原材料与产成品的库存,导致企业需要更大的仓库储存物资,从而增加仓储成本。
3、生产方式的优劣(两种方式,按订单生产:无成品库存,主要是半成品、原材料库存,会占用大量资金因此要进行管理,原材料管理的不好的话会导致订单无法及时完成。
按库存生产:成品、原材料、半成品都有。
每种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第一种按库存生产优点是前置期短,缺点是有大量的库存问题,如原材料、成品积压比较严重,第二种按订单生产优点没有成品库存积压,需要零部件、原材料库存、库存占用小,资金占用比较少,缺点是等待时间长)1)按订单生产:优点是无成品库存,主要是半成品、原材料库存,库存成本小资金占用较少;缺点是等待时间长,影响服务水平;此管理模式下,对原材料的采购与生产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若原料管理不好会导致订单无法及时完成。
2)按库存生产:主要是产成品库存;库存成本大,资金占用多;优点是能及时相应客户的需求。
3)按订单生产:主要关注于生产过程、生产时间、原材料能否及时供应;按库存生产:就主要看囤积的库存、成品的库存量、销售预测进行生产;还有就是对供应链要求不一样:按订单生产要求有足够的产能,同时有足够快的响应速度4、如何解决库存问题(针对库存积压的原因逐项提出解决方法,加强部门的协调沟通)①提高销售预测准确率:通过对分公司销售预测进行考核提高准确率,或者通过应用更先进的预测软件进行预测②采用按订单的生产方式:会减少库存积压和缺货的情况,降低库存成本;③根据库存状况,不定期采取打折促销的方式,解决库存物品积压问题;④加强对企业仓储工作管理,规范仓库作业流程,减少物料损失或流失,确保帐实数据相符;⑤公司可以出台短期的政策,如对长货龄产品进行降价促销,降低库存量。
⑥与供应商共享库存数据,使用VMI方式;⑦按物料库存价值的标准对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有效降低物料库存成本。
⑧改变企业生产模式,使其按库存生产改为按订单生产,减少零部件库存成本。
库存周转率(周转次数)=销售数量/平均库存平均库存=(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周转天数(库存周转周期)=时期/库存周转率5、DP点(五点)生产模式与DP点(按库存生产对应的DP点是DP点1和2,按订单生产对应DP点3、4、5,DP点3是按订单组装,DP点4是按原材料,DP点5是按订单设计,主要是在建筑行业)DP点改变对提前期的影响(DP点1的提前期最短,2的更长,随着DP点向上的移动,提前期越来越长, DP点改变了提前期会变长要说明原因)对成本的影响(库存形式和库存位置变化对成本的影响,DP点1和2都是成品库存DP点1成品库存量更高,DP点3和4都是原材料库存,DP点3比4库存价值更高一点,DP点4都是原材料没有进行任何加工,DP点3都是零部件,需要最后的组装)DP点改变,提前期改变(DP点向上游移动,提前期更长),说明原因;为什么成本发生变化,说明原因1)判断DP点(根据生产方式判断,是按订单生产?是按订单组装?还是按存货生产?存货放在哪?按产品判断,产品是日用品、食品,这些产品的DP点一定是离客户最近的)2)不同DP点之间的比较(存货重点不一样,生产时间不一样,服务水平不一样)1)DP2与DP3的比较①DP3按订单组装,DP2已经生产并存货,②DP2有成品存货,DP3没有。
③DP2与DP3两种都需要销售预测。
DP3是零件的存货;DP2既有零部件存货,也有成品的存货,通过管理成品的存货来去管理零部件的存货。
2)DP3与DP4比较①DP4按照订单制造,零部件的采购、加工、组装,管理的侧重点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主要问题在于生产的过程,例如,产品设计稳定、供应商的问题、资金的问题、生产计划、生产能力、必要时的外包等。
②DP3主要问题在销售的预测、在零部件存货管理。
)总之:DP2是按存货生产;DP3是按订单去组装,典型例子是戴尔电脑的例子;DP4是按订单来生产。
3) DP点转变时的要求(生产模式的转变,管理的侧重点不一样,对采购要求不一样,DP3要进行销售预测,这样存货才不至于太高,对安全库存的要求更高一些。
DP4不需要销售预测,工作的重点是得到订单。
对供应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4)不同DP点存在的问题5)DP点变化带来的影响(营销、生产、采购和设计)如DP2变为DP3对各部门的影响:(1)销售部门还需要提供销售预测,并提高预测精度,并做好与其它部门的沟通。
(2)计划部门排定生产计划的时间要短,并需要与供应商共享生产计划。
(3)采购部门应该做好让供应商JIT送货的相应准备。
(4)采购部门应和主要供应商保持更紧密的关系。
(5)生产计划的执行应比以前更严格,生产部门应在设备保障、生产质量上做出更多努力。
(6)物流部门应保证配货、发货过程更准确、时间更短。
7、库存预测1) 案例情况预测销量。
案例中给大家一些数据,用某种方法,比如用平均方法或加权平均来预测销量2) 根据案例提供的数据,计算库存量。
告诉体系的库存量,来计算平均库存分析预测的问题:1、预测的管理:不管谁做预测,都要对其负责,考核预测精度。
2、预测方法:选择的模型,设定的假设条件,会导致预测的精确度比较差。
获得的预测的信息里会有些问题布偶这一些新产品没有具体的数据,不是很好预测根据案例情况预测销量,根据案例背景预测销量(预计客户的量、质量问题、破损问题)根据案例情况计算库存量(原有库存是多少、新进多少,发出多少,去掉破损,现有可用的库存量是多少。
进的库存量-已销库存量-不能用的库存量=现有的库存量)分析预测的问题(为什么预测不准确,原因:预测的工具、预测的责任、数据量少)1)销售预测不准确的原因(数据资料不完整、方法不合理、市场调查不充分)①产品决策制定的仓促。
比如产品的定价、对应的消费者群体、产品广告的投入,资金的周转等问题都没仔细考虑,就让新产品进入市场,产生的误差较大;②新产品质量与功能不完善。
投入市场的新产品存在质量或功能上的隐患,也会造成市场反应与预测出入较大的状况③市场调研不充分。
市场调查报告设置不合理或调查方法不科学,导致调研结果与实际销售情况发生较大误差;④市场定位不准确。
对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准确或不合理,不能引起市场对新生产品应有的关注;⑤市场细分不明确(没找准目标消费者群体)等,使投入该市场的产品因为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销量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