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
及技能
生鸿亚
2018.7.5
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课改的平台,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
因此,善于进行课堂调控的不但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课堂教学会对师生双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增长,智力得到了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一、何为“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
通过调控,使教学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充满情趣。
在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
每一堂课都是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是不可重复的。
课堂教学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和由其产生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因此,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调控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调控的基本结构如下: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学生输出信息——反馈信息。
当然,影响课堂教学调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呢?
(一)一般策略与技能
1.加强个人修养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
格的监督。
因此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2.提高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包括一些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情等。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一个监导者,还要是一个语言大师。
3.练就应变能力
教师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就能处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学生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教师还要能灵活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只有这样,你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适应多变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二)特殊策略与技能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有六种可比成分: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
质指的是有效信息。
新知识多,密度就大。
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巩固。
难度——指教师和学生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
重点度——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大小的程度。
强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程度。
激情度——指教师、学生双方融于情景交融的教学境界中所激起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振程度、高度激情的出现,标志着教学高潮的阶段的到来。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上述六个可比成分的重复和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
那如何调控与把控呢?
1.学习行为的调控。
课堂教学中的六个可比成分的成功重复和有规律交替,来源于对学生的知、能、情、态的充分了解、理解。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有所得,又要生动活泼,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成功体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2. 教学行为的调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特殊的认知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材内容是学生认知的客体,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调控好课堂的基本保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策略是学生认知的载体,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调控好课堂的成功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