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的流派和风格

纪录片的流派和风格

家庭作为影片中唯一被突显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影 片中不仅承担着叙事功能,而且还象征性地代表着弗 拉哈迪所构建的乌托邦世界的社会结构特征。
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人观察、准确把握其 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在拍摄过程中,他对被摄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完全平等 的态度。他不是去控制、奴役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 自己的朋友。
4、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 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 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 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弗拉哈迪的创作也引起了长久的争论,遭到非议之处 主要是:有人批评建冰屋是 “造假”;有人批评他单 纯扬美,是回避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用长镜头组织 情节等。
二、制作者与被摄对象的关系。包括拍 摄者在镜头后面的接近与回应,以及被 摄者在镜头前面的一切言语、行为,包 括被摄者的参与和拍摄者的介入产生的 现场信息对流,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制作 者怎样获得被摄对象的信任,怎样使用 这种信任。
三、制作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涉及为利 于观众接受而采取的前期拍摄方式及后 期剪辑技巧,具体表现为对现场信息的 还原等。
《北方的纳努克》留下的有深远影响的创作方法和艺 术技巧,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
在纪录片里他构建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为了建立这种乌托邦世界,弗拉哈迪坚持将镜头聚焦 在遥远地域的少数族裔身上。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 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 纪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 情注入其中。
他一般在拍摄地点生活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北方 的纳努克》是一个突出的例于,弗拉哈迪与他的被摄 对象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一起生活了8年时间。
3、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使纪录片故 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所谓 “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 “重演”和 “主观干预”, 摒弃呆板的客观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然效果。
第一节 观察、介入:弗拉哈迪的记录 世界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eherty(1884-1951)(美 国),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他的代表作《北方纳努克》、《摩阿拿》、《工业化 英国》、《亚兰岛人》、《路易斯安娜的故事》。 《北方纳努克》(1922年)是纪录片开山之作。 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是在坚持 "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 下,积极地介人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 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主观意识便是赞赏现代文 明入侵之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纪录片成为具 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电影纪实艺术。
维尔托夫强调蒙太奇的作用,认为蒙太奇手段 可以改变乃至创造新的时空形态。有声片出现 之后,又自觉把声音、字幕变成蒙太奇的组成 部分,充分发挥综合艺术手段的作用。
维尔托夫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 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简言之,维尔托夫的纪录片理论是在强调要拍 摄出“没有觉察的生活”,然后通过剪辑给予 重新结构,创造出一种有自己美学效果的新结 构,而此种结构出来的影像过程更胜于生活本 身所呈现出来的。
维尔托夫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 度、景别以至特技等等摄影造型技巧。
他认为,多视角的机械 “电影眼睛”无所不能, 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 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
维尔托夫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要求摄取人物 自然神态和事件进程原貌,甚至要求摄影师在 被拍对象发现你在拍他时,便立即停拍。反对 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
生平简介:
曾就学于军乐学校、精神性神经病医学院和莫斯科大 学,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 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闻片《新闻周报》的剪辑工作。 1919年起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 新闻纪录影片并从事宣传鼓动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 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在革命进 程中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电影眼睛派。1922~1923 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电 影眼睛派”的主张: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 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维 尔托夫主张用真实事件在银幕上反映社会现实。但他 从不曾单纯地纪录生活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对素材的 剪辑组织“对世界做出共产主义的译解”。
第二章 流风格意味着一 种态度。对于以下几种关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 处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纪录片风格、流派。
1、制作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包括对于客观 事实的看法,“观点”在作品中占据怎样的位 置。通过建立有限视点,建构一个充满“现实 本身的幻觉”的世界;作为客观环境的产物,人 物的基本情感和生存状态怎样成为镜头聚焦的 中心。
由此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表现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 应保持多大距离的歧见,一直争论到现在。
第二节 维尔托夫与他的“电影眼睛” 理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 是 最有影响的纪录电影学派。维尔托夫以自己的艺术主 张、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在国际影坛留下了深远影响。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1922年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 拍摄作品:1925年摄制:《列宁逝世一年》。1926年: 《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28年:《第十一年》。1929年:《带摄影机的人》。 1931年:《顿巴斯交响曲》。1934年:《关于列宁的 三支歌曲》。1937年:《摇篮曲》。1938年:(与别 里 奥 克 合 作 ) 《 谢 尔 盖 ·奥 尔 忠 尼 启 则 》 。 1941 年 : 《在第一线》。
维尔托夫这种信任镜头为真理的态度和他喜欢 特殊效果来表达这种真理的做法,二者似乎互 相矛盾。不过,却影响和启发了以后50年代出 现在法国的以让·鲁什为首的“真实电影”, 也影响了60年代以美国怀斯曼为首的“直接电 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