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南(附专项训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南(附专项训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南(附专项训练与答案解析)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基础知识一、社会科学类(一)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涵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 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达美学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和传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二)社科类文章的命题重点。

1. 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有直接要求复述的,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 概括要点概括文章要点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有着眼于局部的。

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

3. 把握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和灵魂。

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体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

(三)考查范围1. 词语含义。

要求能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的含义大部分是我们平时不常用到或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字典意义不尽相同。

考查要点有:①能确定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新词语、新概念的含义;②能够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义项;③能根据上下文的特定内容所限定的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词语的“情景义”;④能确定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内容;⑤能确定词语的本义和在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⑥能确定词语的字面意义或言外之意、深层含义;⑦能确定因运用典故或其它方式产生的特定含义;⑧能确定因修辞需要产生的临时义。

2. 句子含意。

社会科学类文章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用引用的手法说明新发现和发现的社会意义,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中的作用比较难理解,考生要从上下文中理解句子的含意。

考查的句子一般有:①首括句,②中心句,③转承句,④点睛句,⑤矛盾句,⑥精辟句,⑦感情句,⑧修辞句,⑨结尾句等。

3. 分析层次。

要求能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具体地说,就是找出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个论点的;弄清文章在什么地方,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总之,对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要从文章的引论、本论和结论中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

4. 筛选整合。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筛选和整合信息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和文章观点等等都是对信息的筛选。

考查的内容有:①能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②能查找、摘录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③能比照与题干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辨析出细微的差别;④能准确归纳整理文中的信息和材料。

5. 概括观点。

考点考查的内容有:①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②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③比较作者在文中转述的多人的观点,④分析比较文章中信息材料和作者观点的异同。

二、自然科学类(一)自然科学类文章诠释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

其主要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概念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石,判断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水泥和砖瓦,推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构架。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及逻辑思维的过程。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知文中的科技内容。

(二)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材特点。

选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新深,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最新发现、最新动向、最新成果,因而生僻概念多,专业术语多,给人的感觉自然比较艰深。

②话题广泛,自然科学类文章在生物、物理、天文、考古、自然等方面多有涉及,对大多数知识狭窄的学生而言,无疑如读天书,头晕目眩。

③用语理性,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虽然含有作者的思想观点,但一般不包含主观情感,用语往往是客观的、科学的、理性的。

如近几年高考的短现代文阅读分别涉及到转基因作物、冬眠、减慢光速、铜奔马正名、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等,就都具有以上三个特点。

(三)考查点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把握内容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实际上这几点又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要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四)提高阅读能力重点突破:1. 调整心态,冷静从容地面对阅读文字。

要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要充分地认识到之所以与阅读文字有距离,是因为客观上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超越我们的知识背景,而且表达习惯与平时所见又有差距,主观上学生阅读面一般较浅易、较狭窄。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自然科学类文章绝不是考查科技知识、阐释科技术语,考查的还是“语文”的能力,即对相关语言信息进行辨析、筛选、整合、推断的理解分析能力。

而要解决距离感大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①重视阅读积累,平时多看看《科学大众》、《百科知识》等书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对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熟悉度;②加强阅读训练,把握解题技巧,力求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水平。

2. 培养整体阅读的习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要理解把握整个材料的基本内容,整体阅读是关键。

这就要求认真通读材料,看文章介绍了哪一项科技新发明或新的科研成果;这项科技发明或科研成果有何特点,目前的状况如何;有何发展前景或应用价值;科学家或研究人员对同一科技发展或科研成果有何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的依据是什么。

了解了话题内容,把握了主要信息,才可能达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

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两点:①培养逐段自行概括的阅读习惯。

②增强对重要信息点的敏感能力,特别要留心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部分与全体、肯定与否定这些文章关键之处。

3. 辨析要更精密细致,整合要更周密精确,推断要更有理有据。

在阅读训练中,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相关信息区间,圈点勾画来加以筛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辨析和比较,因为高考考查自然科学类文章都是单项选择题,纯客观题,所以我们可以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再对照每道题的四个选择肢,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在这过程中,要是能把握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中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并加以操练运用,解题过程中自是事半功倍。

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1)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

(2)无中生有或遗漏不全。

(3)因果倒置或主次颠倒。

(4)或然当已然(可能当现实),现象当本质,部分当整体(以偏概全)。

方法指南一、社会科学类1. 整体阅读,认真思考。

阅读后要思考出文章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有何前瞻性?具体内容上有什么个性特点?关注每一段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主要内容。

比如2004年全国卷社会科学类文章《白鹤梁》,阅读后,应该提取出下列信息:白鹤梁的特点、保护白鹤梁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对比等。

阅读时要注意整体理解。

①理解主旨。

社会科学类文章大多阐述、论证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成果等,它的基本内容是文章的材料和观点,主旨是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所以要注意筛选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2001年《铜奔马正名》就是对我国稀世珍宝“铜奔马”命名的考证。

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材料解说两种命名依据的错误,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铜奔马应直截了当地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

作者认为这两个名字“恰合古意,最为精致贴切”。

②分析结构。

有些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体裁是说明文,有的类似实用文体中的议论文,阅读时要按照文体的个性特征,迅速入文,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③理解语言。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语言严密、精确,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辩性,同时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比又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等。

阅读时要理解丰富的语言,分析文章体现出的某些概念,体会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

2. 扣紧语境,把握词句判断具体的词语、语句的含意,要注重具体的语境,不能想当然判断。

3. 细致判断,逐步排除对照原文,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内容要点、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异同、选择可以排除的选项,最终选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4. 注意事项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②理解句意,筛选信息;③把每一个信息都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找准信息的传递范围;④分析文章中的各种信息(如题目、作者、提示语、举例语、结论语等),准确把握文章中心;⑤通过抓观点、理思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总之,进行社会科学类文的阅读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筛选信息,理解句子含意;把每一个信息都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判定;找准信息传递的范围、外延,选准信息;分析隐性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

二、自然科学类阅读解答步骤:1. 整体把握,微观勾勒(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以下设问: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如2002年全国卷《沙尘暴》一文就可提取如下信息:①沙尘暴的定义;②沙尘暴在自然状态下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③沙尘暴是怎样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逐渐成为灾害的。

(3)微观勾勒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设想”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如《沙尘暴》一文中第一段可勾勒出以下词语:“由于”“之一”“一席之地”等。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2. 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判定词、句在文中的意思,那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涵。

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