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图表分析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图表分析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源于三个理论前提:一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不是追求收入最大化 二员工了解对她们十分重要的工作信息,
三是员工的流动性,集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1拥挤效应
• 图(a )非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因而工资率(WH )相对较高。

• 图(b )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 )相对较低。

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

• 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
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些工作 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习俗完成的;
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不同。

2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
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
机会。

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
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

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
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

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

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一起。

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

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

雇主会按照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平。

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

•图形解释:
•(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尽管
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工人所得到
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WM)。

•在实践中,如果两类工人被同一企业雇用,那些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
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职位上去。

4串谋行为
•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

•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劳动力市场歧视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非竞争性力量或非竞争性动机所导致的,要么是劳动力市场向竞争状态进行调整的速度过于缓慢造成的。

在消除非竞争性影响方面,政府干预可能是有用的。

摩擦性失业
•产生原因:
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
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
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结构性失业
•产生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

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特点:
•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

•失业时间相对较长。

•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
•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

•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周期性失业
•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

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

•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
•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

•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

工作搜寻理论
•工作搜寻理论:
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

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
量和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和影响这种速度的因素。

包括斯蒂格勒模型和麦柯尔模型。

斯蒂格勒模
麦柯尔模型
•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
•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

•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

•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

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向左移动。

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变
化。

减少或增加。

刚性工资理论
•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
•工会和最低工资法
•隐含合同理论: 从市场不存在工会的假定下解释工资刚性。

工人和企业间存在着一份非书面的、心照不宣的或隐含合同,这种隐含合同要求企业和工
人遵循工资削减政策优于辞退政策。

在萧条时期,年轻和没有经验的工人首
先被企业解雇。

雇主优先保证有资历和有经验工人的稳定收入。

•政府的转移项目:在实施失业保险和其他类似的项目以后,转移支付的增长将失业成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将不愿意降低其可接受工资,并且也不
愿意接受比其所希望的工资低的工作。

•相对工资比较:工人对他们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货币工资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都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
更有可能抵制因货币工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因为货币工资率决
定每人在收入分布上的位置。

•流动和培训成本:当企业雇佣新工人并解雇原有工人时,会发生流动成本,企业不愿用失业者来代替现有工人。

因此流动和培训成本使工资率的下降受
到阻碍。

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
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

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进行描述。

教育投资的分析
收入流A反映了未上大学的终生收入流,也就是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工作;收入流B反映了18岁上大学的人到65岁退休的终生收入流。

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
☐ 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
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
☐ 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
的人数增加。

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 所谓收入流是指扣除了所有的费用开支和成本支出的现金流净额。

“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劳动需求弹性
• 一、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一般含义 • 1、弹性的一般含义
• 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变动,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情况。

•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
•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 二、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任何影响,此时的劳动需求称为完全无弹性。

其几何形状是一条垂线。

Ed=0(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曲线垂直于数量轴, 即曲线斜率趋近于0。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 极为罕见。

火葬费,身份证办理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