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闫: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最早时期有多种划分和说法,《标准》为什么将中国古代历史 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呢?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有哪些要求?请徐老师给我们谈谈。
徐: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是从历史认识的角度上而言的,指 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其上限从我 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开始,下限至夏朝建立之前,时间大约是一百多万年前至公元前 21 世纪左右。
中国人十分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记述及代代相传,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在后代的史籍、诗 歌以及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由于没有地下考古的实物证明和文字证据,有关他们的事迹仍 属于传说,并且富有神话的色彩。但从炎帝、黄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的信 息,如在我国氏族部落时期,中原地区分布着一些部落,其中炎帝与黄帝的部落通过联盟进 而融合,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很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发明创造, 反映出了我国史前晚期的文明,等等。
闫:夏商周时期,最大的变化,主要是对于"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增加,原来要求是"知 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修订后的课标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 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学习要求增加了。这么变化的原因是?
华: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 体论和宇宙论;我们也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儒家讲积极的作为,道家讲精神 的自由。我想之所以增加老子是因为,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 "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道家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颇为深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 1 讲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 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元谋人的删除多是由于现代考古学的诸多成就,似乎可 以断定元谋人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增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视野,不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更要知道基础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关于河 姆渡和半坡的知识点也增加了"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表述 也是基于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知识方法的统一。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 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 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 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 6 个信息点:
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 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 40 个学习要点。 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 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徐:总体来说,增加隋朝的三项内容。 第一是隋朝的统一,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隋唐统一的盛世 时代,为隋唐许多制度的创制创造了有力条件,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第二,大运河的内容。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 用。运河的通航,对于唐朝以后中央王朝的粮食供应、物资保证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直到近代平汉铁路修成,一直是主要的运输通道,地位十分重要。运 河还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南方市镇经济的发展。第三,隋炀帝的暴政,导致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闫:是的,唐初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隋朝暴政的残酷性,才表现出比较谨慎的统治态 度,这部分的强化为唐代贞观之治的讲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宋元时期部分,从公元 960 年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的灭亡。《标准》对这一时期历史列有七个学习要点:其中,关于" 北宋的政治"学习要点,要求学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新增加 的内容,有必要进行解读和说明。 华: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用文臣掌管军政大权,使得北宋的政治呈现出重文轻武的特点。北宋 的重文轻武有其积极的意义,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亦使文教事业有较 大的发展;但文官政治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 下,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闫:明清时期:从公元 1368 年明朝建立,至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得到进一步的共同发展。这一时期中《课标》变 化较大的是在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上有所增加,具体怎么理解呢? 徐:原课标表述为"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现在表述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这里的要求有几个层次,第一 是了解史实层面,需要学生能够"看""听"调动耳朵,眼睛,脑子来了解具体的历史信息和细 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第二,历史再现能力,"绘制"则要求学生调动眼、脑、手, 表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到达地区等细节。第三,形成深刻历史认识,体会历史价值的能 力要求。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讨论,则要思考、表达。调动脑、口,还要对内容深加工, 相互辩驳阐述观点,得出历史认识。这种表述是一个由史实到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闫:徐老师分析的很到位。清朝初期,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 有长足的发展,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同时,君主专制在清代的也得到了极端强 化。《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对于这个要点,华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华:清初的中央机构大体沿用明朝的制度,到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使皇帝更加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为了维护集权统治,清朝在文化方面实行专制 政策,大兴文字狱,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教学中,需要通
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 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总体看来,这一 时期农业技术有所突破,对前代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但《标准》在内 容的选取上择其大要,突出了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社会各方面出现繁荣气象,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声显赫的大国。隋唐时期,原来的课程要 求仅涉及隋朝的科举制度,现在表述为"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 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闫:秦汉时期是变化比较多的,有三点明显变化,徐老师能谈谈吗? 徐:第一是关于"丝绸之路"。原来表述为"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 外交流中的作用。现在表述为"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并且增加了"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表述 的角度明显变化:不仅要了解,还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想象并体会商旅的艰辛。 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活动,通过对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图片和绘画、诗作的欣赏,来完成 一种心灵的旅行,历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种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认知过程紧密联系 的人文学科,这种改变更趋近于历史的学科本质。 闫:第二个变化是关于汉武帝,原课标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现在是"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华:这里面有两个明显变化,第一,增加了"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 武帝可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条件。同时,增加这一内容使得秦汉的历史表述在课标中 显得更为完整,而不是从陈胜吴广直接到汉武帝这样的跳跃突兀。第二,减少了"评价汉武 帝"的要求。其实后边唐朝也减少了"评价唐太宗"的内容。这种改变基于如下考虑:评价的 基础是对史实的了解。初中对于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其实不具备全面评价的基础。 闫:在《课标》实验版征求修订意见的过程中,"东汉"问题是反应最为强烈的一处,《课 标》修订后增加了"了解东汉的建立"。把学生心目中缺少的一环补上了,有利于学生对秦汉 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徐:是的,东汉一朝共 196 年历史。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 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 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东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不能缺少,东汉 的建立依靠豪强地主起家,士族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唐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一个世纪的政 治面貌,是一个大问题,也应该有所交代。 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和农历",明确提出加强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认识。 徐:魏晋南北朝社会长期分裂对峙,但北方农业仍在向前发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 技术有了大的进步,牛耕得到广泛普及,畜力耙及牵引软套都被发明出来,传统的耕-耙-耱 北方旱田耕作体系形成。二、继承汉代精耕细作的传统,强调"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发展 区种法,重视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三、农业中畜牧成分增加,是北方农业适应外部变化的一 次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增收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四、《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 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