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北京人1921年8月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旧石器早期的生活在70~20万年前的直立人。

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

1927年起,经过多次发掘,发现5个头盖骨、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裴文中教授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震动全球考古界。

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中遗失。

1949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

这样前后共发现六个头盖骨,和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大体属于四十个个体。

北京人头部带有明显的原始性,但是北京人的体质形态较蓝田人略有进步。

北京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

北京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适应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北京人的四肢尤其是手在劳动中首先得到改造,然后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促使猿人向现代人转化。

北京人的发现,为世人研究人类起源和中国远古人类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山顶洞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个山洞的生活在距今约18000年的旧石器晚期的晚期智人(新人),属于新人阶段偏晚的代表。

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人。

经数次发掘发现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

山顶洞人中的骨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服饰,增强了防寒保暖能力,山顶洞人已有较好的骨器制作技术。

山顶洞人的生产技术还集中反映在装饰品的制作上,装饰品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原始艺术的萌芽已出现。

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灵魂不灭观念说明原始宗教已产生。

3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年。

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经发掘,共有四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

遗址中保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一般厚二十至五十厘米。

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与稻作农业相适应,农具中的骨耜数量特别多,证明了我国古书记载的耜早在7000年前已经使用。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菱角、酸枣等水陆生长果实和木桨,说明采集和渔猎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

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二经二纬编织的苇编,说明这时的席垫编织技术也较发达。

在该遗址发现在了中国最早的漆器。

房屋建筑颇为特别,由早期打桩立柱架空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中国最早的木作实例),发展到后来的栽柱式地面木构建筑,木构件已普遍使用卯榫结构和企口板,这是一种较高的工艺,是河姆渡文化的三大发明之一,奠定了7000年以来我国木构建筑技术的基础。

4仰韶文化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延续达2000年之久。

该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目前国内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地域以关中平原、河东盆地、豫西沿河谷地为中心,仰韶文化系统分为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三种类型。

粟是仰韶先民最早栽培成功的粮食作物之一,还发现白菜或芥菜的种子。

可以推断,黄河流域农业出现在万年以前。

在仰韶文化时期,石器已普遍通体磨光,形成了锋利的刃部,也钻了孔,提高了生产效率。

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

多处遗址发现了很多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已具有记事和传达信息的特点,与传说中的“契木为文”相合,和商周文字可能有一定渊源。

仰韶文化大都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出现了布局整齐的村落,临潼姜寨遗址的村落,可能就是一个母系氏族公社。

学术界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5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

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是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的代表,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比仰韶文化分布更为广泛。

在考古学上又分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

发达的锄耕农业是龙山文化的重要特点。

普遍饲养家畜,“六畜”已基本齐全,数量也增加了。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采用,陶窑结构改进,为后来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制陶技术的进步,陶器种类增多。

制铜业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成就,出土的铜遗物经鉴定既有红铜,也有青铜,有冷锻也有冶铸。

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

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卜骨,这时的原始宗教比以前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多样。

龙山时代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和财富的增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形成。

6禅让制传说中古代实行的民主推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一种部落军事民主制度。

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

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们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禅让制共实行了尧舜禹三代,到启时,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7二里头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

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早商文化之间,包含四期文化遗存。

结合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铸铜、制骨、烧陶作坊址,说明第三期时这里是个都邑。

目前,学者们对二里头文化的看法尚不统一。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8涂山之会禹为巩固王权,在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召开的一次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首领的会盟。

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防风氏后至,禹杀戮之”,这就是“涂山之会”。

禹的专擅表明他已拥有君王独裁的权力,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9武丁商王,小乙之子,盘庚之侄。

其统治时期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

他继位后,以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使殷道复兴。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因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而武力大盛,有效遏制了周边游牧民族和其他方国的侵扰,开拓了疆域。

武丁之妻妇好是以为杰出的女性将领。

先进的商文化随之远播,对各地的开发有积极影响。

武丁死后,被称为高宗。

10周原古地名,周人早期居住地,位于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今陕西境内,公亶父由豳南迁此兴建。

公亶父在此兴建城邑,疆理田地,很快使岐周耕地大增,人丁兴旺,交通发达,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公亶父在周原发展成一个新兴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的“剪商”事业,公亶父被追尊为太王。

11工商食官周代官营手工业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和商业在生产经营上的主要特点。

在这种制度下,手工业者或商人是官府的奴隶世世代代受官府奴役,为官府做工或经营,不能改变自己的职业,不能自由迁居,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他们生产出来的手工业商品或经营的商品也要交给官府。

其产品和经营主要地为贵族统治者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

这种局面束缚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积极性,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12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由管仲主导的齐国的一次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明确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的原则,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上对各项技术加以改进创新。

在政治军事上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军合一制度,创设“三选制”;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山林河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管仲改革很快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为齐桓公实现首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弭兵之会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举行的两次会盟。

春秋后期,晋、楚两国国内矛盾尖锐,政治形势的发展已由诸侯称霸转为大夫争权,中小国家希望休战,广大民众普遍要求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皆有停止争霸、弭兵之愿。

所以第一次,公元前579,宋大夫华元约合晋、楚相会订盟,约定:晋楚互不交兵,互相帮助,救助为难,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

第二次,公元前546年,十四国会盟,盟约规定晋、楚公为霸主,余国分别向晋、楚进纳贡赋。

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

晋、楚两大国利用弭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

虽然如此,弭兵会议的举行,为小国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

此后40多年中,中原战争大为减少,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争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4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新兴势力夺取奴隶主旧贵族统治权的夺权斗争。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后,三分晋公室领地,分别建立了独立的封建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时晋侯已沦为附庸,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了晋静公,复又三分其残余领地。

晋灭。

三家分晋打击了晋国旧势力,为社会的发展去掉了绊脚石,有利于封建因素的增长;晋国新兴势力内部的斗争,“适者生存”,促进了晋国阶级关系的转化,是地主阶级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

15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的一次赋税改革,是我国征收田税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掌权的季孙氏颁布“初税亩”的法令,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

它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

“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

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此后,列国纷纷仿效鲁国实行“初税亩”。

16武卒制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制建立的一套军事制度。

吴起精选武士,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

同时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以便在战争时合理使用士兵,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武卒制的实行,不仅有力地加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也为魏国培植了不少的小农和地主,有助于新型封建经济的发展。

17《法经》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创制的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封建法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