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朝晖(1973-),男,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
价值观教育是我国目前高校德育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
正如我们面临的转型期价值观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困惑一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高校的德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事实并不容乐观。
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知行脱节现象。
一方面是对道德认识和道德理论侃侃而谈,另一方面却是对自身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
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追根求源,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价值观教育地位与教育理念问题在大学教育中,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人才的方向。
然而在现实中,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尚未得到教育者普遍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凸显。
尽管在“德智体美”诸要素排序中,德育一直居首要地位,但在复杂多元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在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轻视德育甚至把德育课视为智育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态,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和现实的对接有很大的距离。
这样便使价值观教育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消减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仅仅是依靠少数几门思想政治课。
这样就导致了片面强调知识教育,轻视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
只对大学生将来的“饭碗”负责,而不对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负责。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某些紊乱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虽然也想到了教育和引导,但是对于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德育内容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某些教育者只是象征性的强调一下价值观教育,做个表面文章,它的重要性只是体现在学校应付上级评估时的高调宣扬。
从历时态进行考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的始端———中小学,学习成绩也就是“智”成为评价一个学生道德素养高低依据和标准,很少看其平时为人处事的表现。
进入大学后,德育课更有弱化的倾向,德育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应付考试、争取学分一种工具,长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
这样就造成了包括价值观教育的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事实上,如果没有正确可行的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在价值选择面前就会困惑徘徊而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境遇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匠”而不是“才”了。
比如某些职业领域出现贪污腐败、损人利己现象,就是道德价值观严重缺失的结果。
这样就无形中淡化了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即失去了精神的培育性,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和价值导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起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2价值观教育内容问题在价值观教育的教材安排上,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够清晰紧凑,使得价值观教育流于浅层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政治化、理想化色彩浓厚,过分强调价值导向的大一统。
从而导致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断裂与冲突。
这已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点和重点。
(1)价值观教育内容流于浅层次,缺乏针对性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两课”,而“两课”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中小学相关的德育内容多有重复,并且“两课”之间的内容也交叉重叠,也就是在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上不甚理想,使得教育内容流于空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育效果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以及内容深浅程度方面做出取舍,特别是对于有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在价值观教育的技术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显然达不到高校德育的最佳教育功能。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及时的作出反映,使得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状况严重脱节。
比如,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顾、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等,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观教育中强调不够。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我们的价值目标往往是培养“四有新人”,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轻工科技LIGHT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理论探讨2012年10月第10期(总第167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王朝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正如我们面临的转型期价值观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困惑一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在价值观教育地位与教育理念上、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以及价值观教育途径和载体方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
直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对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518(2012)10-155-02155少特定的价值观目标,这样部分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时,容易造成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断裂与冲突。
(2)价值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政治化、理想化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理想化,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并且德育曾一度被认为是政治教育,政治化的色彩浓厚。
这样,作为德育一部分的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被大大的弱化。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做人之道是传统道德的核心,但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忽视了这个基础,使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呈现出政治化、理想化的倾向。
如上所述,在高校价值观教育中,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这一宏观层面上,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将之具体化和层次化。
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常常使学生倍感困惑。
所以学校价值观教育应重新定位,回归生活的价值视野,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的说教中回归到具体的现实生活。
“我们的老师不打人,不骂人,但是用枯燥的理论折磨人。
”在学生中流传的这个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单调枯燥乏味,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价值观教育方法问题近年来,在广大高校“两课”教师的努力探索下,高校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可回避的是,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显得机械单调,缺乏新意。
只注重道德认知,没有把传授的知与学生的行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上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不相适应,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
具体来说:(1)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简单灌输,教育主体错位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施方式仍然是灌输,在作为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课上,基本上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把抽象的理论机械的灌输给学生,欲把把学生都培养成超越凡人的完人,而学生需要的是做人处事的道德规则和价值导向,致使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找不到对接的契合点,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成为一种把人纳入其中的普罗克拉斯的铁床,人被削足适履地放到教育的度量结构中接受塑造”[1]。
教师在课堂上的范式是“我说你听,照本宣科”,学生仍然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这种填鸭式的灌输,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思考、体悟、践行的空间平台。
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这种价值观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可操作性,使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缺乏灵活性和恒久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说明,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因此,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是存在的。
由于人们受家庭的、社会的影响不尽相同,价值观教育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但在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中,无视对象的差异刻意去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
正如华勒斯坦所指出的:“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真正地实现过。
”[2]另外,在不少院校价值观教育往往是一阵风,缺乏持久性。
正如人们所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
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绝不是采取搞运动的方式看似暴风骤雨,实则稍纵即逝,根本收不到实效。
特别是对在相对开放的时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来说,上述模式无疑具有明显的弊端和不合时宜。
4价值观教育途径和载体问题就理论而言,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有很多。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途径和方式也有很多,主要由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多种方式。
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各种手段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但是,现实中这些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系统性表现得并不明显。
(1)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单一化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应该有很多,但是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并不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我们过多的依赖学校教育这一途径。
具体高校来说,目前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两课”,“两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载体。
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各个高校从教师配备、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普遍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可否认,德育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方式简单,过多的理论教学而缺乏有意义的实践。
这直接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而教育的价值导向的弱化,是高校价值观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还有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及价值观方面的有效教育,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便绕着走敷衍了事,使本来手段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的育人功能的正效应弱化。
(2)其它途径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现实意义很强的教育活动,它广泛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之中。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世界,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色各样的社会价值观的熏染,单一的学校教育难以抵挡社会纷杂利诱的诱惑力。
这就决定了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与之相适应的载体才能达到目的,而目前其它载体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
在现阶段,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时候会与学校教育相矛盾,不仅不能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很多时候反而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
客观地说,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教育不仅未能被强化,在无形之中反而被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手段因素所否定。
因此,要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1]金生.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