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苏伊士运河将两海相连,东北同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西临利比亚,南接苏丹。
埃及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
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
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
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国花】莲花【国石】橄榄石【独立日】2月28日(1922年)【国庆日】7月23日(1952年)【面积】100.145万平方公里。
地跨亚、非两大洲,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
埃及大部分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
埃及有约2900公里的海岸线,但却是典型的沙漠之国,全境95%为沙漠。
【人口】埃及人口约为7950万,全国90%为穆斯林,除此之外,埃及还有大约九百万人信仰科普特教。
居民主要为东方哈姆族(埃及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99%,希腊人、努比亚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后裔占1%。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根据2009年2月公布的数据,埃及的城市化水平位44%【耕地】埃及是个传统的农业国。
虽然可耕地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但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农产品产值占GDP的18%,吸纳了全国1/3的就业人口,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20%【资源】水资源--最主要的是尼罗河水,根据尼罗河流域9国签订的河水分配协议,目前埃及享有尼罗河水的份额为550亿立方米,占埃及淡水资源总额的90%左右。
此外,埃及积极对农业灌溉水再次利用。
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磷酸盐等。
已探明储量:石油44亿桶(2009年),天然气77.2万亿立方英尺(2009年),磷酸盐约15亿吨(2005年),铁矿1.82亿吨(2006年)。
此外还有锰、石灰石、石膏、滑石、石棉、石墨、锌等。
/article/ddgk/zwdili/201108/20110807699488.shtml【自然地理】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埃及,被称为埃及的“生命之河”。
尼罗河两岸形成的狭长河谷和入海处形成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饶的地区。
虽然这片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4%,但却聚居着全国99%的人口。
【气候】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各主要城市月平均气温(2008)/article/ddgk/zwqihou/200910/20091006545431.shtml各主要城市月平均气温(2009)/article/ddgk/zwqihou/200910/20091006545432.shtml【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6个省,省下设县、市、区和村。
【首都】首都开罗座落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约14公里处。
按行政区域划分,开罗也是一个省,面积3085平方公里,人口740万人,人口密度2398人/平方公里(2002年),可居住地区人口密度为38250人/平方公里(2001年)。
开罗省与吉萨省和盖勒尤比省同属开罗区,通称大开罗。
大开罗面积17393平方公里,人口1684万(2002年),占埃及总人口的24.8%,是非洲和中东第一大城市,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经济概况】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2011年初以来的埃动荡局势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埃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增收节支,吸引外资,改善民生,多方寻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以渡过当前经济困难。
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2346亿美元经济增长率(2012/2013财年前9个月):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2578美元货币名称:埃及镑汇率(2013年3月):1美元≈6.7埃镑通货膨胀率(2011年):10.1%失业率(2012年第四季度):13.5%外汇储备(2013年5月底):160亿美元[4]【经济发展阶段】1981年穆巴拉克继任总统后,奉行“和平、稳定、发展”的内、外政策,推出了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案。
首先强调生产性开放,注重引导外援和外资流向生产性项目,限制进口,鼓励出口,鼓励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第二,强调宏观调控,制定长远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针对埃及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了四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各个时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发展目标,使经济在国家指导下按计划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近几年,埃政府加快了经济改革(主要围绕私有化)的步伐,制定了经济对外开放政策,使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形势。
除粮食等极少数重要物资外,放开价格,取消政府补贴;1991年公布了203号新的“国营企业法”,根据此法令,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信贷不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置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于同等地位,允许国有企业清算资产。
在国营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此外,埃及政府将私有化方案的范围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私营企业投资于传统上由国有企业控制和操纵的基础设施行业,把国内私人投资作为新建港口、港口服务、电信、发电站等大型项目的主要投资来源,私有化的步伐迅捷,私营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份额提高到73%。
同时鼓励外国投资,放宽外贸限制,并于1991年10月实行了统一市场汇率,外汇可自由汇出。
并实施贸易自由化,建立开放的、外向型的贸易体系。
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限制、增加贸易透明性的改革。
关税削减幅度最大的达到50%,1989—1996年间平均法定关税降低了20到28个百分点。
1996—1998年间多次下调税率,逐渐减少进口附加费。
此外,埃及还在1998年1月取消了对纺织品进口的禁令,2001年1月取消对服装进口的禁令。
同时,埃及还承诺逐步取消对农产品进口的数额限制。
2000年实施经济调整政策,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力求融入全球经济,并设立经济特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简化投资手续和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服务,以促进埃及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
2002年5月,埃及为经济特区颁布了新法令《经济特区法》,为区内企业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把经济区内企业的销售税降至10%,而埃及其他地方的企业同类税负为40%)。
埃及政府在政策上对外来投资实施优惠:到埃及投资享受5年免税,如果在经济特区投资则享受10年免税的优惠。
另外,经济特区内的企业可以免税进口原材料。
凡是出口型企业,国内和国外投资者都有权享受该法令授予的优惠。
2002年7月,埃及人民议会通过了《出口促进法》(该法令和经济特区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埃及出口,缩减贸易逆差而颁布的),该法令主要集中简化出口程序。
同时,埃及与多国签订了贸易安排,产品出口享受优惠关税。
近年来,埃及政府积极寻求与外国进行经贸合作,在与美国、欧盟、中国、土耳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进行交往时,都明确提出要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自2004年12月埃及与美国和以色列签署“合格工业区协议”及与土耳其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议以来,埃及的出口实现了大幅增长。
尽管埃及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它的贸易增长仍然处在一种较低的水平,埃及贸易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就是服务效率低下,这就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投入成本和交易费用,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此外埃及政府外贸部门的重重关卡和繁文缛节也对于贸易发展有阻碍作用。
埃及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欢迎。
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一份有关各国投资环境的评估报告中认为,埃及是全球实施经济改革力度最大的6个国家之一。
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外国直接投资显著回升,据统计,在2004~2005财年里,埃及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近9亿美元,与前一年度不足5亿美元相比有明显起色。
私营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埃及进出口贸易同样出现增长(其中石油出口增长尤其明显)。
近年埃及的经济增长率呈逐年提高之势,2004/2005财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1%(上一年同期仅为3.5%),国内生产总值6752亿美元,人均GDP为1100美元,相当于中国的人均水平,但埃及物价指数比中国要高一倍,因而埃及总体经济状况低于我国。
预计本财年(2005/2006)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
截至2005年12月底,埃及的外汇储备达到218.9亿美元,而2004年12月底时的外汇储备为154.3亿美元。
但由于历史原因,埃及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许多体制性难题,如官僚体制效率低下、部分政府官员贪污腐化等。
我们在埃及,所到之处都有人向我们索要小费、清凉油、打火机等,包括警察。
埃及经济若要真正走上持续的振兴之路,埃及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
【三大产业】A.工业(39%)埃及是非洲工业较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机械制造业主要以装配为主。
纺织和食品加工业是埃及的传统工业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石油、电力、建材、钢铁、水泥、采矿冶金、汽车制造、制药、化工等行业也具备一定实力。
近年来,成衣及皮革制品、水泥、化肥、制药、陶瓷和家具生产等发展较快。
埃及的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9%。
其中国营公司产值占工业产值70%。
近年来石油、钢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重工业也有较大发展,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21%。
成衣及皮制品、石油工业、建材工业、水泥生产、肥料、药品等发展较快。
石油产量6400多万吨,为非洲第四大产油国,出口额达25亿美元。
轻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为主。
工业产品出口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0%,工业从业人员274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
B.农业(18%)三分之一以上的职业人口从事农业。
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5%,绝大部分为灌溉地。
耕作集约,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
主产长绒棉和稻米,产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麦居非洲前列,还产甘蔗、花生等。
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2%。
1998年全国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3.5%。
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
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中央公众动员和统计局2012年11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2011年埃及棉花产量为63.5万吨,同比增长68%,2009年-2010年为37.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