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

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

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

有则均有,无则均无。

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

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

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

而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标准,也就不会有绝对不变的“利”与“害”。

文章提到神妙而“无己”的至人,因为他们已彻底超越了人间的利害之辨。

王倪曰:“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写王倪对缺谈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观点,缺问王倪是否存在共同的是非标准,即真理
标准。

对此,王倪用各种不同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种不同的反应,以此为喻,说明不同的人从各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

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观点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分。

这体现相对论之思想—利害。

生死:“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则寓言主要表达庄子对“生”与“死”的看法。

庄子认为,既然古今千变万化的事物原本都是春意不变的整体,彼此如一,是非如一,利害如一,那么生与死的转换也就算不了什么。

这也就是说,生死亦如一(从永恒不变的大道角度来看,生和死都是自然的变化,短暂的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人们大可不必贪生怕死,总抱着那些浅陋的东西不放。


成毁:“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

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

有用与无用:“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

”这里说明万物都是对立的,有用与无用也是相对立的。

“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猴子的朝三暮四说明猴子觉得对自己有用的,就是“是”,对自己无用的就是“非”。

有用与无用对立,是与非对立。

事物的彼与此,是与非、肯定与否定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所以人们应该超越这些对立,放弃固守的成见,用空明之心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要否定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

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到的至人才能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
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万物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