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3)无产阶级的土地农有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农有”思想。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的尖锐,人民群众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成为必然,反对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越来越成为人民的呼声,成为中国革命的必然。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任务。

为什么想要土地革命[详述1,2项3,4没有具体幻灯片]1、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形成的特点(1)苏联经验是土地政策形成的重要参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土地革命中执行什么样的阶级路线?也就是依靠哪些人?反对哪些人?(苏联将农民分为五个阶级。

前两者相当于我们中国所说的雇农和贫农,小农和大农是指自耕农和富农。

)(苏联对待富农政策上的这种一波三折的变化,对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固然,苏联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参考,但是毕竟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是立足于中国来进行的,当然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完全照搬外国经验。

因为农民受着几千年来的私有观念的影响,把没收来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仍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1931 年4 月20 日颁布的《土地委员扩大会议决议》重新规定:“农民领得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苏维埃不禁”,这样以来,农民不仅有了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苏联的“土地国有”在中国就变成了“农民所有”。

(2)集体讨论、民主决策是土地政策形成的必要保证在制定土地政策的过程中,各个根据地之间和许多领导同志之间展开了争论。

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土地没收”问题和“土地分配标准”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大地主少 ,小地主多 ,若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 ,则没有好多被没收者 ,被没收的土地即少 ,贫农要求土地的又多 ,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和需要 ,要能全部抓住农民 ,必须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毛泽东的这一思路显然是更加切合中国实际。

但因为当时党内受“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他的这种正确意见没有被认可,在土地革命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包括贫农和自耕农的土地在内,全归没收之列。

对于这种超越革命阶段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后来逐渐有所认识。

于是,在中共六大发出的第二号通告中指出:“大会改正,‘没收一切土地’的口号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3) 调查研究是土地政策形成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更是一位注重调查研究的积极的实干家 ,他说:“要了解情况 ,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 ,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

在寻乌调查的过程中 ,毛泽东谦虚、主动地接近群众 ,甘愿做群众的小学生,对他们热情招待,精心询问,并且亲自动手作笔记。

在土地革命过程中 ,通过实地考察,毛泽东写下了《寻乌调查》等一系列著名的调查研究报告 ,为党中央了解土地革命斗争的情况 ,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 ,提供了重要依据。

(4) 群众利益是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标准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 ,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生命。

在制定土地政策的时候 ,党总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每一项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都要考虑群众满意不满意 ,群众拥护不拥护 ,群众的利益成为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标准。

实践证明,党只有不唯书、不唯上 ,而以群众利益为准则 ,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5删除了 内容太少不单列幻灯片]6、毛泽东领导下的土地革命[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打破两者界限详细解释一下红色的就行了](1)毛泽东探索、领导能够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革命实践➢ 1927年秋,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开始了土地革“土地没收”问题“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土地分配标准”问题 按劳动力分配(江汉)(谁种的多就可以多分土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至于出现土地荒芜和生产凋敝的现象,着眼点是发展生产)按人口分配(毛泽东)(农村大多数的人口是贫农 ,如果按人口来分配 ,可以获得贫农的支持 ,如果只注意发展生产 ,而忽视争取群众 ,纵然发展了生产 ,也得不到广大穷苦农民的支持。

)命。

➢1928年党的六大讨论了土地问题,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指出了土地革命的实质。

➢1928年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

”《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标志着第一步代表农民利益的土地法正式形成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29年1月,红四军在宁冈县贯彻《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基本精神,同时结合闽西土地斗争的经验,在分田时,第一次提出抽多补少的原则,对富农政策明确规定只没收多余的土地,不要过分打击。

➢1930 年2 月已明确了土地革命的趋向,确定了以原耕为基础,以乡为单位,按照人口平分土地的原则。

➢➢1929年4月,毛泽东又领导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这是一个原则的纠正,它明确了土地革命所打击和依靠的主要对象。

➢1930 年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提出了很多关于调查研究、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又亲自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查地运动,其中对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按照剥削的时间、程度等来详细区分,又主持制定了《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这些实践和斗争为土地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提供了翔实的实践依据。

➢1931年初形成了一条“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总路线。

➢(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这条土地革命路线为中国的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成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3)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路线的成功经验及现实启示[这个没有ppt,对着刚刚那也说就行,或者就别说]调查研究是土地革命路线形成的基本保证。

维护农民利益是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的基本标准。

民主决策是形成土地革命路线的重要条件。

10、土地革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1)政治方面:✧法国毕仰高在《剑桥中国史》第十三卷中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运动,认为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是成功的,因为控制农民的行动是非常困难的,而共产党却成功地把农民的“骚动”引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国家的独立和强大有力”。

✧韩丁以亲身见闻记述了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争取农民参加革命并赢得革命胜利的过程,对土地革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的前言部分,即《关于“翻身”一词的说明》中,韩丁认为对于对于中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土地革命的政治意义在于“站起来”了,在于“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这些著作都充分肯定了“土地革命”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任何力图有所作为的政治力量都不得不面临动员农民、组织农民,使其参加革命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共在农村中的成功与国民党在农村丧失权威相比较,指出中共进行土地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对抗了土豪劣绅等顽固势力,在农村确立起了自己的权威。

(2)经济方面:研究者对土地革命的经济意义则产生了争议。

[详述ppt上只有人名]✧马克思主义认为,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

✧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则并不这样认为:“分配土地本身并不能在中国产生健全的农业经济。

它既不能创造出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也无法消除过剩的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拍金斯以“现代化”的分析模式对土地革命的积极作用提出疑问,并通过对传统观点中租佃制度的弊端的研究,提出“租佃的普遍存在并不构成增加土地产量的主要障碍”,“土地的再分配不一定会提高生产力”,进而考察了土地分配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意义。

✧国内的学者则认为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曹幸穗提出:“旧中国农民在社会最底层忍饥受寒的同时,他们的劳动价值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通过种种渠道被榨取了”,由此认为土地革命对解决土地问题的具有重要作用。

11、土地革命的影响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到三万多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内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

)土地革命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心,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农村的改革,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通过土地革命,中共在农村建立了根据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