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材分析】《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文字色彩绚丽而又朴素自然,读着这篇课文,一会儿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多彩的画,一会儿又像是听着一曲动听的歌。
课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的和谐之美,让人心生许多感动,真是一篇值得用心品读的好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课标表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5个生字,根据形声字特点读准“蝴、蝶、铜”的字音,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会写13个字,重点写正确“戴、舞”,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豪与赞美之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5.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评价方案】1.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完成评价单第一题,落实学习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同桌互评的方式,完成评价单第二题,落实学习目标二的达成。
3.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评价单第三题,落实学习目标三的达成。
4.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标画语句等方式,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落实学习目标四、五的达成。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组导语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既能在学校里读书游戏,还能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去参观,去游玩,我们就是在这样快乐的生活里,一天天长大。
(齐读导语)下面,我们就走进第一篇课文,去感受不一样的学校。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师谈话导入。
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补充资料。
3.揭示课题。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4. 板书课题,齐读。
5.教师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趣味识字。
(落实目标1)(1)读完之后,课件逐组出示词语:第一组:蝴蝶、坪坝、打扮、铜钟。
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每组词的两个字偏旁相同)蝴蝶都是虫字旁,“铜钟”都是金字旁。
第二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第三组:穿戴欢唱招呼飘扬敬礼好奇热闹古老粗壮洁白摇晃孔雀舞凤尾竹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同位轮读。
3.再读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通句子,思考: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总结概括:民族小学里很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民族小学里很热闹,民族小学里还有小动物…..预设:你觉得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用一句话来说?用一个词说出来?生成: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同学们团结友爱的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非常美丽、有趣的小学。
生成:团结的、友爱的、热闹的、有趣的、边疆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习第一段: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
(2)学生汇报,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出示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
)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
然后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
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
深刻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预设:A.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起来,有跳绳的,有打篮球的,有打乒乓球的,还有抖空竹的。
B.春节的时候,我们家做了很多好吃的,有饺子,有糍粑,有炒花生,还有我们麻城的特产肉糕。
(出示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
)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
)比较句子,说说不同,理解“穿戴”。
(出示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造句,绚丽多彩──预设答案:A.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B.西安的兵马俑气魄宏大,绚丽多彩。
C.除夕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把整个夜空都装点得绚丽多彩。
D.绚丽多彩的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E.(蝴蝶在绚丽多彩的花海上翩翩起舞,荷花则亭亭玉立在水中央。
(出示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你能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句话吗?(3)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
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落实目标2)1.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戴、舞”。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2)学生写字。
2.书写其它生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进行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落实目标4)(一).学习第2、3自然段:1.上课的情景。
我们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1)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逐句出示: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
)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读出同学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
通过多次的读,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预设:假如你是那只猴子,会怎样看同学们在上课学习?假如你是蝴蝶呢?生产点:学生发挥想象说话。
2. 下课后的情景。
学习: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体会下课热闹的场景,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读后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模仿这一句,进行小练笔,为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习作做准备。
可让学生写一个游戏,是什么游戏,和谁一起玩的,玩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玩后想了什么。
预设:下课了,同学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唱歌、跳舞、做操,连小鸟也叽叽喳喳地来凑热闹。
预设:写一写,小鸟、小猴子、松鼠,他们是怎么想的?生成:突出好奇,突出他们的神态,突出写写他们的自言自语。
3.齐读第3自然段。
(二)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预设:后面一句描绘古老的铜钟等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成:给人安静祥和,很有文化气息的感觉。
预设:这篇课文的题目原来是:民族小学,编入课文时候,在前面加了“我们的”,这样一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生成:“我们”,可以指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包括欢唱的小鸟、山林里的动物朋友和大青树、凤尾竹,往大了说,还包括所有读者,甚至可以指全国人民。
加上“我们”体现作者和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三)总结课文1.学完课文,你认为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试着说一说。
(美丽的、团结的、热闹的、欢乐的)2.课文在谢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先写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下课的情景,最后赞美我们的民族小学,点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