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

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
篇一: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20xx年5月
目次
1总则12术语33运营组织63.1一般规定63.2系统运能设计63.3行车组织3.4行车速度3.5车站配线与车辆基地出入线3.6运营管理4车辆4.1一般规定4.2安全和应急设施4.3车辆与其它系统5限界5.1一般规定5.2限界的制定原则5.3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5.4限界图6线路6.1一般规定6.2线路平面6.3线路纵断面6.4辅助线、车辆基地线及道岔6.5线路标志及标线7轨道梁桥7.1一般规定7.2荷载67779910101212121415161616192122232325
7.4构造及系统设备预留、预埋要求288高架车站结构308.1一般规定308.2荷载308.3设计原则308.4构造要求
319地下结构9.1一般规定9.2荷载9.3设计原则9.4构造要求10车站建筑10.1一般规定10.2车站平面10.3车站出入口10.4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垂直电梯10.5安全栏栅、安全门与屏蔽门10.6无障碍设施10.7车站环境设计10.8
最小高度、最小宽度、最大通过能力11工程防水与防腐蚀11.1一般规定11.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11.3附加防水层11.4围护结构、细部构造防水11.5地下车站与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11.6高架车站和轨道梁的结构防水与防腐蚀12通风、空调与采暖32323234353737373940404141434545454647484849
12.3地面及高架线路5312.4空调冷源及水系统5312.5相关地面建筑5412.6通风与空调系统控制和运营5413给水与排水5513.1一般规定13.2给水系统13.3排水系统13.4车辆基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13.5排水设备监控14供电14.1一般规定14.2变电所14.3接触网14.4电缆14.5动力与照明14.6电力监控系统15车站设备15.1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15.2安全门与屏蔽门16道岔系统16.1一般规定16.2道岔类型16.3道岔设备16.4道岔设置原则16.5道岔安装原则17防灾55555657596060626567707175757677777881838485
17.3安全疏散8617.4消防给水8717.5灭火装置8917.6消防设备监控8017.7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8017.8防灾用
电与疏散标志17.9防灾通信17.10火灾报警系统17.11救援保障18通信18.1一般规定18.2传输系统18.3公务电话系统18.4专用电话系统18.5无线通信系统18.6广播与导乘信息系统18.7时钟系统18.8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8.9电源及接地系统18.10通信用房技术要求19信号19.1一般规定19.2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19.3列车自动监控(ats)系统19.4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19.5列车自动运行(ato)系统19.6车辆基地及停车场信号系统929293959696969797999910010110110210410410410510610 8109
篇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强制性条文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xx
强制性条文
1.0.3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

1.0.5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维修作业。

1.0.6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
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

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1.0.7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
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

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3.1.1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勘察和试验。

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3.1.3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队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

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7.1.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8.1.2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10.1.1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
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15.1.1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15.1.2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平整、耐久、抗滑耐磨等性能。

16.1.1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运营费用等因素。

篇三:场内道路设计规范
5.6场内道路
5.6.1条场内道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内道路设计应符合受纳场总体规划或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并应根据道路性质和使
用要求,合理利用地形,统筹兼顾,合理布设。

2、受纳场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受纳场规模、道路性质、使用要
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利用确定。

3、场内道路设计应为道路建成后的经常性维修、养护
和绿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受纳场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
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条文说明:加强道路的维修和养护,及时恢复损坏部分,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保
证行车安全、舒适、畅通,是完成受纳场填埋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搞好道路的维修和养护,
可收到降低运输费用、节约能源和时间的经济效益。

具体维修和养护实施可参照现行的《公
路养护技术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

5.6.2条余泥渣土受纳场道路分类
1、余泥渣土受纳场道路宜划分为场外道路和场内道路。

场外道路为余泥渣土受纳场与
公路、城市道路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场内道路分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和填埋作业临时道路。

2、场内干路为从场外道路通往受纳区的通道,或受纳
场分散的受纳区、生活区、辅助
设施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场内支路为受纳区内部道路,为受纳区内各填埋区之间连结或分
隔道路或从场内干路直接通往各填埋区的通道;填埋作业临时道路为受纳区临时作业道路,
为从场内干路或场内支路通往各填埋台阶、或填埋区内
各填埋台阶之间、或从填埋平台通往
弃土点的道路。

3、按功能要求场内干路宜为永久性道路,受纳区填埋
完成后可作为封场道路使用。

条文说明:本条按场内道路的使用要求和性质分类,以便于针对特征确定其技术等级。

5.6.3条场内道路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情况,做到
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2、道路设计应根据受纳场地形、地质、填埋推进方向,各填埋台阶(阶段)标高以及
弃土点位置,并密切配合填埋工艺,全面考虑受纳场受纳要求,合理布设路线。

条文说明:考虑到场内干路交通量最大,采用填方路基不稳定,行车车辆较重,按功
能要求在受纳区填埋完成后多留作封场道路使用,因此,在受纳区范围内场内干路宜采用挖
方路基。

5.6.4条场内道路等级的采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100辆以上的场内干路,可采用一级场内道路。

2)、汽车的小时单向交通量在100~30辆的场内干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