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气与水的反应,

氯气与水的反应,

氯气与水的反应(运用三重表征方法设计教案)从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说起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波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和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 ],3、氯离子的检验。

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基于此情况预测,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波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

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

三.教学内容本次课学习的是氯气与水的反应,主要包括氯气与水的反应产物探究与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两部分内容。

1.问题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入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

2、探究学习宏观表征:实验一(教师操作):在一个充满黄绿色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入水,充分震荡。

提出疑问“氯气溶于水后,可能与水发生反应吗,反应产物有那些微粒?”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来进行氯水成分探究。

符号表征:实验二: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确定氯气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物有H+ 和Cl-实验三:学生探究氯水的漂白成分。

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教师指出漂白作用是次氯酸,同学们观看氯气与水反应的微观过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3、总结课程梳理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有关习题和思考题。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Cl2与H2O是否反应;学习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2、理解Cl2与H2O的反应;能够书写氯气与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可以写出氯水的成分,了解氯水的漂白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假设推理、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科学推测、引导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强化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过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认识氯气溶于水的本质。

2、体会实验探究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3、了解氯气的生活应用现象,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Cl2是否与H2O反应;氯水成分探究;氯水的漂白作用;教学难点氯水的组成;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本次课程由生活情景引入,由问题带出本节课的重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产物探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并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达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其中具体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启发法;视频了解法;理论应用于实践。

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节课从问题引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有效地运用了兴趣化的教学策略。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本节课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日常生活中关于氯气的应用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现象,牢记知识点。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将利用大量信息资源,运用PPT与视频等教学媒体,注意配合老师的讲解,以达到呈现知识的最好效果。

4、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重点运用)多重联系策略也即三重表征策略是指在学习化学用语时,有意识地将化学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的宏观事物、所反映的微观结构有机联系起来,深入挖掘符号本身所承载的多重意义,使化学用语的含义具体化,从而做到在理解化学用语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学习,而不是将化学用语当作孤立的符号去机械记忆。

【观看视频】[验证实验1]: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验证实验2]: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教师板书】氯气+水氯化氢+?(符号表征)【教师提问】:“你们太棒了!刚才你们探究氯水成分的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啊!”那么从视频的探究实验中,你们得到什么结论?[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石蕊试液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现酸性,即溶液中有大量的氢离子。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大量的氯离子[归纳]:氯气与水反应,生产的产物之一为氯化氢学生体验: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感受:质疑——推测——探究——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

2min【教师提问】:观看了视频,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知道氯水中有氯气分子,通过探究知道氯水中还有氢离子和氯离子,那么是什么物质把有色物质漂白了呢?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是氯气?还是别的物质?氯气和水反应,除生成氯化氢外,还有另外的产物吗?你们如何判断?把你们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铺垫问题]: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有化合价变化吗?学生思考并想出很多方法,有的提议把有色纸条放入干燥的氯气中、湿润的氯气中进行对比;有的提议把有色纸条放入氯水中。

指出不寻常的现象,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1.0min八、教学流程图九、教学反思“氯气与水反应”这节课以化学中研究一个反应的一般思路(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新的物质?)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自来水厂用Cl2杀菌消毒的生活现象创设疑问→学生大胆猜测Cl2与H2O 反应生成了什么新的物质→实验验证生成了HCl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提出新产物HClO→利用视频加深学生理解→知识拓展。

整个探究过程层层推进,从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也解决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知识难点,加强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需改善问题如下:1、本节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实验设计,利用视频代替课堂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不深,理解不透。

2、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对于这种探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

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并且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3、本教案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或事实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不过现在的学生已习惯了接受式教学,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不强,若教师不提供恰当的知道,学生可能不会推测到氯水的组成。

这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设问,给予有效的引导。

今后还需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给学生多创造和创新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