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水消肿药
应用
2.阴虚火旺 本品泄肾火。
——配丹皮、茯苓等(六味地黄丸)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作用强于茯苓 善利下焦湿热,泄膀胱之湿热
香加皮
《中药志》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有毒。 利水消肿
归肝、肾、心经
祛风湿
止痛
药物来源
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功效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作用强,只利不补
泽泻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
性味归经
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泄热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淋证 本品利水力强,善泄肾、膀胱之湿 热
——配茯苓等(五苓散) ——配白术(泽泻汤)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 健脾 安神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本品为 利水消肿之要药。
蓄水,水肿,小便不利——配猪苓、白术、 泽泻等(五苓散) 水热互结者——配滑石、泽泻等(猪苓汤) 脾肾阳虚者——配附子等(真武汤)
特点
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功似茯苓, 但力缓 清热除痹,排脓
猪苓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性味归经
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 本品利水,作用强于茯苓。
——配茯苓、泽泻、白术等(四苓散) ——配滑石、泽泻等(猪苓汤)
心脾两虚者——配黄芪、当归等(归脾汤) 水气凌心者——配桂枝、白术等(茯苓甘草 汤)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利而不伤正, 补而不助邪,具有补利兼优之长 安神
薏苡仁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 种仁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 健脾 除痹
应用
2.风湿痹证 本品有祛风湿,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不宜 多用、久用。
特点
亦似南五加皮有祛风湿,强筋骨之 效,但香加皮利尿消肿作用突出 有毒
清热排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 ,小便不利,脚气 本品利水渗湿,健脾运湿。功似茯 苓,但力缓。
——配茯苓、白术、黄芪等
应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
——配人参、茯苓等(参苓白术散)
应用
3.湿温初起,热淋 本品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配滑石、通草等(三仁汤) 热淋——单用
第 13 章
利水渗湿药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 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 利水渗湿药
作用
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 利湿退黄
适应证
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等 水湿所致各种病证
分类
利水消肿药 利尿通淋药 利湿退黄药
使用注意
易耗伤阴液,阴虚者慎用 寒滑之品,不宜用于孕妇 多配伍行气药
应用
2.痰饮 本品健脾运湿,利水渗湿化痰饮, 为化痰饮要药。
——配桂枝、白术等(苓桂术甘汤)
应用
3.脾胃虚弱 本品健脾补虚。
——配人参、白术等(四君子汤)
应用
4.脾虚泄泻 本品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 湿泻。
——配山药、白术、薏苡仁等 (参苓白术散)
应用
5.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应用
4.湿痹拘挛 本品渗湿除痹,舒筋脉,缓挛急, 且清热,又治热痹。
——配滑石、连翘等(宣痹汤) ——配麻黄、杏仁等(麻杏苡甘汤)
应用
5.肺痈,肠痈 本品清热排脓消痈。
肺痈——配苇茎、冬瓜仁、桃仁
(《千金方》苇茎汤) 肠痈——配附子、败酱草、丹皮等
(薏苡附子败酱散)
用法用量
10~30g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