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利水渗湿药
一、含义
以利水渗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水之与湿,异名同类,弥漫散在者为湿,凝聚停蓄者为水,但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也难截然划分,故以水湿并提。本类药物服用后,能使小便通利,尿量增多,故又称为利尿药,或利小便药。
本类药物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适应病证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二、功效与主治
利水渗湿药的主要功效是通利小便,增加尿量,排除水湿邪气。因其作用特点不同,其功效又可分为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药性寒凉的利水药,通利小便而能清热,使湿热邪气皆从小便而出,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
利水渗湿是通过渗利之性,使水湿邪气,化为尿液,由小便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水湿病证的作用,故广泛用于水湿为患的多种病证。正如前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强调了利水渗湿在治疗水湿病证中的重要性。水湿为患有由水湿外侵所致,也有因脾、肾等功能失调,内湿停聚而成。水湿之邪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水湿为患多见有肿胀、重着、倦怠、小便不利、分泌物多等表现。由于水湿邪气侵犯停蓄的不同部位,常见的病证有:水肿、淋证、黄疸、泄泻、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湿疮等。
三、性能特点
利水渗湿药能渗能利,故一般具有淡味,习惯上甘淡并列,药性多平;具有清热作用者偏于寒凉,并有苦味。肾为水脏,主津液,肾的气化功能正常,水湿才能形成尿液。膀胱为州都之官,是贮尿、排尿的器官。而小肠受盛化物,接纳胃中水谷,使清者由脾转输到全身,浊者经阑门下入大肠,无用之水液渗入膀胱,起分别清浊的作用,与尿液生成也有一定联系。故利水渗湿药主要归肾经或膀胱、小肠经。利水渗湿其性下泄,属于沉降之性。本类药除香加皮、泽漆有毒外,其余之药在常用剂量下无毒。
四、配伍应用
利尿渗湿药的使用,除应针对水湿病情分别选用相适应的药物外,尤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适当配伍。水湿停留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若水湿内停而肺气不宣者,宜与宣肺发散药配伍;水湿之证而兼脾虚者,当与补气健脾药配伍;水湿停滞而因肾虚不足者,应与补肾之药配伍。水湿之邪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出现肿胀之证,应与行气药配伍。若湿郁化热,或湿与热合,成为湿热淋证者,应选用利尿通淋药,并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湿热黄疸者,应选用利湿退黄药,并与清热疏肝或芳香化湿药配伍;湿热蕴结,成为湿温、湿热疮疹者,除选用寒凉性的利尿渗湿药外,并应分别与清热燥湿药、芳香化湿药、清热解毒药配伍。若湿从寒化,或湿与寒结,而为寒湿者,在选用利水渗湿药时应随证与温里药、苦温燥湿药配伍。此外,若湿与风寒邪气相搏,留滞关节,出现风湿痹痛者,应与祛风湿药配伍;若湿聚为痰,痰饮壅滞者,宜与化痰药配伍 。总之应根据证候特点,有的放矢,随证配伍。
五、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为渗湿通利之品,易耗伤津液,故凡阴液亏虚之人,当慎用。
2.本类药物又具降泄滑利之性,故对于肾气不固的滑精、遗尿、小便量多者,也应慎用。
3.水湿为阴邪,粘滞重浊,易郁遏阳气,故治水湿之证,不可过用清利之品,以免重伤其阳,变生他证。 本章学习指导
1.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及利湿退黄药的含义:
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消退水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消肿药;又称为利尿退肿药。以利小便、清湿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热淋证的药物,称为利尿通淋药。以清泄湿热、利胆退黄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热黄疸的药物,称为利湿退黄药。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本类药均有利水(或称利湿、利尿)的功效,可以主治各种水湿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泄泻、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湿疮等。本类药物以其渗泄之性,可使水湿之邪,聚为尿液,由小便排出体外,而达到除湿治病的目的,是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主要药物,故素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根据性能和主治病证的特点,本章的药物又常分为三类:利水退肿药,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都可主治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其中以利水渗湿为功效的药物,广泛用于各种水湿病证。利尿通淋药,均有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要用于湿热淋证,症见小便频数、短赤不利、淋沥涩痛者。利湿退黄药,以利湿退黄为主要功效,宜用于湿热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者。
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利水渗湿:主要是指味甘淡的药物,以其渗利之性,而通利小便、排除水湿邪气的治疗作用。
利水消肿:是指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以消退水肿的治疗作用。又称利尿退肿。
利尿通淋:是指清利下焦湿热,使膀胱气化正常,以治疗湿热淋证的作用。
利湿退黄:是指清利肝胆湿热,使胆汁排泄正常,以治疗湿热黄疸的作用。
4.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利水退肿药中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平和,或偏微寒;味为甘、淡;主归肾与膀胱经。习称利水退肿功效的药物,其性味无明显规律性,主归膀胱经,其他章节内的利水退肿药亦如此。利尿通淋药,既可通利小便,又可清泄膀胱湿热,故药性偏寒;其味多苦,或为甘淡;多归膀胱经。利湿退黄药,既清泄肝胆湿热,又利胆退黄,故多为苦寒而归肝胆之品。
5.利水渗湿药的配伍原则:
①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引起湿阻气滞之证,故水湿病证用利湿药时,常配伍行气药,既除气滞,又增强利湿之效。
②据湿证的证性:寒湿证,宜配伍温里药、化湿药或苦温燥湿药;湿热证,宜配伍清热燥湿药,或其他清热药及化湿药;湿证因于肾、脾、肺虚衰者,可因证配伍温阳、补气之品。
③根据主治病证:如治淋证、湿温等,常配伍清热解毒药;治血淋还宜配伍凉血药。治黄疸,常配伍疏肝利胆之药。治湿痹宜与祛风药同用。等等。
6.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
利湿药因其渗利之性,有耗伤津液之弊,故阴津不足之人当慎用。可用之证亦不能过用。本类药性偏滑利,孕妇慎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消退水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肿及其他多种水湿病证的药物,称为利水消肿药。 本类药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其中味甘淡而应用广泛者,又习称利水渗湿。所谓利水消肿,就是通利水道,使小便排泄畅利,尿量增多,排出停蓄体内的水湿,以消退水肿的作用。本类药适用于水湿为患的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利水可以消除水湿邪气,故泄泻、痰饮、带下以及其他多种与水湿有关的病证也可选用。本类药性味多甘淡而平,其中兼能清热者可为寒性。主要归肾经及膀胱、小肠经。
使用本类药应根据病证的病因病机适当配伍。如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故本类药治疗水肿常与宣肺发散药,或补气健脾药,或温补肾阳药配伍。水湿泄泻多因水湿邪气伤及脾胃,运化受阻,清浊不分而成,故本类药治疗水湿泄泻,常与化湿运脾药配伍同用。等等。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菌核。主产于云南、安徽、贵州、四川等地。野生或人工培植。野生茯苓常在7月至次年3月采挖,人工种植于7~9月采挖。挖出后经堆置发汗,晾干,再发汗,再晾干,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去皮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肾、脾、心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应用】
1.用于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带下等证。本品甘淡,淡能渗湿,甘能补脾,既能祛邪,又能扶正,使其利而不伤,补而不滞;且药性平和,不偏寒热,作用和缓,故凡水湿为患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实为利水渗湿要药。若水湿壅滞,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相应的利水渗湿药配伍,以增强利水消肿之效。如《伤寒论》 五苓散,以之与猪苓、泽泻、白术等药同用。若寒湿停滞,脾肾阳虚水肿,宜与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里助阳药配伍,以温阳利水。治湿热带下,宜与黄柏、车前仁、泽泻等清热利湿药配伍,以清利湿热。对脾虚湿盛的泄泻、水肿、带下等,本品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补中,可收标本兼治之功。宜与健脾、渗湿药配伍,如《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散,以之与人参、白术、薏苡仁等同用,主治脾虚泄泻。若治湿痰咳嗽,宜与半夏、天南星、橘皮等燥湿、化痰药配伍。
2.用于脾虚证。本品能健脾补中,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适用于脾气虚弱,健运失调之证。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以之与人参、白术等药同用。若脾阳不运,水湿停蓄,痰饮咳嗽,常与桂枝、白术等助阳、健脾之品配伍。若脾胃虚弱,食不消化,腹胀便溏,常与人参、白术、山楂、神曲等健脾消食药配伍。
3.用于心神不宁证。本品既能宁心安神,又能补中健脾。故多用于气血亏虚,心神失其所养的失眠、心悸、多梦、健忘等证。若肝心血虚,虚烦不寐,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药配伍。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不宁,心悸,健忘,多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补气血药配伍。水湿、痰浊所致之心神失宁,亦宜选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5g。
【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
【参考资料】
1.茯苓主要成分为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并含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乙酰茯苓酸、辛酸、月桂酸、棕榈酸、十一酸、十二酸、脂肪酸及层乳酸、松苓酸、去氢茯苓新酸等,此外,尚含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组胺酸、卵磷酸、钾盐、蛋白质、葡萄糖等。茯苓煎剂或糖浆剂,对正常人体有显著利尿作用。茯苓流浸膏、煎剂对大鼠有利尿作用,能促进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茯苓多糖有明显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并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拮抗脾脏增大的作用。茯苓煎剂对实验动物有降低胃液分泌及胃酸含量。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茯苓对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煎剂有镇静、降低血糖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抗肿瘤作用。
2.茯苓在加工时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方形,为茯神,亦称抱木茯神。前人经验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渗利湿热,茯神偏于安神。此外,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为茯苓皮,性味同茯苓。功能长于利水渗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煎服,10~15g。
3.传统将朱砂拌茯苓为称朱茯苓,认为可增强宁心安神之效。但因朱砂主含硫化汞(HgS),不溶于水,且不能煎煮加热,如经加热,易析出Hg,产生毒性。故朱茯苓只宜作丸散剂服用,不宜作汤剂用。
4.茯苓含有的菌丝,水分较难浸入内部,若入汤剂,以切成薄片(1~2mm)或打碎入煎为宜,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提高疗效。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根上。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切片入药,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