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餐烹饪专业国示建设汇报材料

中餐烹饪专业国示建设汇报材料

四川省射洪职业中专学校国家改革示范学校项目
中餐烹饪专业




汇报人:冯*
中餐烹饪专业建设情况
总结报告
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开办于1998年,由原食品加工专业改办而成,与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现有专兼职教师13人,工位320个,建有县内见习基地3个,县外实习基地1个。

学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2%以上。

一、项目总体建设情况、工作机制及举措
两年来,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在学校“国示”建设办公室领导下,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基础,以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引领,以实现“五个对接”为指导
二、项目建设开展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开展调研
聘请了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专家参与,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14家餐饮企业、行业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认为:“中餐烹
饪专业的实践性最为突出,应缩短在校学习时间,要多到企业去实习、实践,在企业里‘边做边学’,所用食材无需学生承担费用,既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又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且技能提升很快。

不要认为这是随意缩短课时,节约教学成本,而完全是从实际出发。

至于在企业的实习,也不是放手不管,可以由企业师傅和学校驻店教师指导和管理,适时衔接一些专业知识。

”对毕业学生、一线员工、分店经理、HR管理人员进行了586人次问卷调查。

形成了《餐饮行业、企业调研报告》撰写了《中餐烹饪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培养热爱餐饮行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能从事厨房、前厅各岗位工作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经过深入研讨,探索并实践了“1.5+x+1.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前1.5年在校学习,学校与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置课程和制定标准,使用共同开发的教材,企业派技术专家到校授课。

“x”是指学生在校的前1.5年中,利用课余时间,就近在本地合作企业“师带徒”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00学时。

学生后1.5年在企业跟师学艺、顶岗实习,学校派2-3名教师与师傅共同管理、考核。

企业先用1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再一对一安排师傅指导学生上岗实习4个月,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1年,由原来的“消耗性实训”变成了现在的“生产性实践”,学生毕业后全部推荐到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4、课程设置
__中餐烹饪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5、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
为了体现知识+技能+实习“三主线”培养的要求,我校与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研讨设置专业课程13门,其中《企业特色菜制作》《中式面点制作》《中餐烹饪技术》三本教材与公司共同开发,各科课程标准和生产标准高度统一,满足了定单培养的需要。

6、教学资源
学校和四川育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中式面点制作》《中餐烹饪技术》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

专业教师自主开发了《冷菜、冷拼》《食品雕刻》《营养卫生》等11门课程的教学资源。

目前建成了4496题的电子题库、499个电子教案、367个PPT、80G共625分钟的教学视频。

所有资源都存放在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可随时调用。

7、教学模式
学生前1.5年在学校跟教师和企业师傅“边学边做”,教师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

后1.5年学生在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跟企业师傅“边做边学”,在师傅带领下根据企业生产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专业技能。

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构建了“师带徒”的教学模式。

8、评价模式
根据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用人标准构建了学校、企业和行业共同参与的“三向三化”评价模式。

(1)“三向”
德育评价方向
根据学校德育学分管理办法,具体由德育处负责考核。

学业评价方向
理论成绩评价方案:学科总评分=平时成绩×30%+半期考试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考勤分×30%+课堂表现×30%+平时作业分×40%
技能成绩评价方案:学科总评分=平时成绩×30%+技能考核×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以100分制计分;技能考核:实行项目考核制,学生学完一个项目便考核一个项目,考核一个项目便评定一次成绩,其累计成绩的平均分作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
学科总评分=理论成绩总评分×40%+技能成绩总评分×60%
实践评价方向
见实习总评分=考勤分×30%+上交材料×30%+指导教师考核×40%
(2)“三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师傅、教师多元参与。

评价方式多样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实习考核、品行考查。

评价结果信息化:评价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公布。

2、实施“三进”“三证”培养模式
“三进”
一是进企业实践,利用节假日到重庆君顿两江酒店、红木酒店、圣鹿尚品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

二是进市场调研,定期到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沱牌大酒店等消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标准等进行适时调整。

三是进行业研讨,定期到餐饮协会参加各种研讨活动,掌握行业动态。

“三证”
一是学历证,所有教师已达到本科学历。

二是技能等级证,所有教师已取得
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实现了以下共建。

一是共建“计划”,聘请该公司专家何正宏、李韬等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修订。

二是共建“课程”,公司共派5人参与了1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董事长王刚亲自参与了《中式面点制作》《中餐烹饪技术》《企业特色菜制作》3本教材的审定工作。

三是共建“基地”,公司先后投入资金数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好了烹饪演示厅等5个实训室,每期给学生提供春秋工装。

四是共建“课堂”,两年来企业共选派何正宏(行政总厨)、李韬(培训学院院长)等12人到校授课。

后1.5年学校把课堂搬到公司由企业实施一带一的“师带徒“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共派王淑全、唐韵等8名教师先后到企业管理学生。

五是共建“文化”,企业定期给学校寄送《眉州人》等报刊、杂志宣传企业文化。

学校分多期进行实训室的文化建设,把眉州工作流程、企业理念等内容做成了实训室的文化建设,现已形成了以课前行训、教室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文化宣传模式。

三、项目建设经费支出与管理
根据国家财经制度,在学校统一管理、指导下,实行事前申报审批,报账四级审核的程序规范运作,严格按任务书要求,规范操作、合理使
四、贡献与示范
1、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
近年来,本专业累计毕业生556名,有332名在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就业。

该公司两年前64家店,现在发展到104家店,我校提供了人才支持,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开发菜品:宫保水晶虾球、石锅鱼香山药、酥皮鳝段宝塔肉、秘制鸽蛋挞、鲍汁一品饺;为沱牌大酒店开发菜品:樟茶糯香鸭、一品牛头方、泰青虾饺皇、青苹绿茶果;为连天红火锅开发一次性老油。

学生前1.5年在校学习,与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置课程和制定标准,使用共同开发的教材,企业派技术专家到校授课。

“x”是指学生在校的前1.5年,利用课余时间,就近在本地合作企业“师带徒”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00学时。

学生后1.5年在企业跟师学艺、顶岗实习,学校派2-3名教师与师傅共同管理、考核,企业先用1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再一对一安排师傅指导学生上岗实习4个月,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1年。

这样由原来的“消耗性实训”变成了现在的“生产性实践”,即多花时间和功夫在企业的厨厅里“做中学”。

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学生毕业后全部推荐到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示范点:把在学校课堂与实训室里完成的“0.5年”学习任务搬到企业;将“消耗性实训”直接变成“生产性实践”。

凸显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1.5年学生在校内开展的实训项目有一定局限,表现在成本很高的菜品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往往受经济条件制约,无法完成。

建议进一步加强订单企业的合作度,努力争取订单企业对本专业的资金投入。

2、后1.5年学生在北京眉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实习,因公司规模大、店面分散,所以对于实习学生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优化实习学生管理方案,确保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第10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