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正确对待幼儿的问题

第二节 正确对待幼儿的问题

第二节正确对待幼儿的问题
儿童大约从二岁以后,逐渐出现发问的现象,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标志,是求知欲的表现。

幼儿最初的问题多为“这是什么”,幼儿时常接连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当成人告知了该物的名称或用途后,幼儿便满足了。

再大一些的幼儿会提出“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如一个三岁的幼儿向老师提出:“蚂蚁是好虫还是坏虫”四五岁的幼儿常常凑在一起热烈地发表着、争论着,如“动物中谁最大?”“动物中谁最厉害?”五六岁的幼儿更对事物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最喜欢提问“为什么”的问题,如问“铅笔芯是怎么装进去的?”“山是怎么来的?”“早晨的太阳为什么看起来特别大?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雪为什么是白色?”等等有无穷无尽的问题,是他们接触周围生活后,表现出更大的求知欲,产生了新的兴趣。

能够提出问题,正是幼儿积极活动的结果,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的一个标志。

对此,教师与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问题,下面具体提出几点对幼儿提问的正确做法。

一、倾听幼儿的提问
要耐心地、认真地听幼儿的提问,要听明白问题,给予鼓励和支持。

不应持轻视、敷衍的态度,更不应粗暴地制止幼儿的提问。

二、正确解答幼儿的问题
幼儿提问后,获得满意的回答,可留下长久的、甚至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地、正确地解答幼儿的问题。

万万不可随便地应付幼儿的提问,轻率地甚至错误地作答;也不可过低估计幼儿的知识和能力,不予回答。

高尔基说过,对小孩的问题回答说等一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就是打消他的求知倾向。

明白地回答小孩的问题,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它是需要谨慎的。

三、解答幼儿问题须知
当幼儿提问后,成人要善于和幼儿一起思考他的提问,使幼儿感到自己的提问受到了重视,得到了支持。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充分估计幼儿的知识经验与智力水平,如果经启发后幼儿可能自己解答的,就引导幼儿自己解答,或请幼儿相互解答,成人再给予肯定或者补充。

如一个幼儿问:“为什么白天下雨以后有彩虹?夜里下雨后没有彩虹?”由于曾经观察过彩虹的现象,老师便请其他幼儿回答,另一个幼儿回答说:“白天下雨后天晴出太阳了,太阳光照射在还带有水珠的天空上,就出现了彩虹,夜里下雨后没有太阳光,就看不见彩虹了。

”老师肯定了幼儿的这一回答,并补充解释了七色光形成的原因,幼儿听后都比较满意,在提问与回答问题的双方,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浅显易懂地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

不顾幼儿的理解力,照搬科学原理去回答,将是有害无益的。

如有的幼儿喜欢问:“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有一位父亲从生物的进化来讲到人类的进化,这种讲解虽然是符合科学的,但却超出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具体现象性的特点,反而将幼儿带入了知识的迷惘中,造成了不科学的观念。

这个幼儿在听了父亲的解释后说:“我知道了,爷爷原来是猴子,他劳动了就变成了人,后来生了爸爸,爸爸又生了我。

”显然,幼儿理解错了。

另一位老师在回答幼儿的这一问题时,是将这一复杂的知识作了简化的、概括的解释,“很多很多万年以前的人是由猿猴变成的,但有了人类以后,现在的猿猴是不会变成人了。

”幼儿听后没有产生错误的理解。

在回答幼儿问题时,可以伴以实地观察,使幼儿从观察中直接获得答案。

如幼儿问:“什么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可以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然后由幼儿自得答案,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也是激发幼儿独立解答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有些幼儿的问题,限于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难以回答清楚的,要善于机敏地处理。

既不拒
绝回答,打击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又不宜过细过多地解释,使幼儿难以承受。

可围绕问题给幼儿讲述相关的知识,适当转移幼儿的注意中心或引起幼儿新的求知兴趣。

如幼儿问:“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回答这一问题要涉及较多的抽象的科学原理,幼儿不懂,于是老师作了这样的解释:“太阳在天空中和地球一样都是星球,都不会掉下来的。

太阳很热,发出很亮很亮的光,给人们送来温暖和光明,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这样回答,采用了扩展知识的手法,巧妙地避开了幼儿难懂的知识,又引起了幼儿对太阳的新的兴趣。

四、幼儿的问题除通过语言发问的方式提出外,往往还表现在玩弄物品和其它的行动上
如幼儿喜欢拆开玩具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叫?如幼儿用嘴对着花苞吹,想看看花是不是可以快点开?幼儿见到水就想玩,见到雪也要玩,凡此种种行为,表现着幼儿天真、幼稚的探究举动,应该珍惜与爱护,应将幼儿求知探索的行为活动与淘气、捣乱、恶作剧、不爱惜物品等不良行为加以区别,后者是要进行教育和被禁止的。

教师与家长要引导幼儿正确地探索,只要不造成误伤身体或者损害有用物品,就不应过多限制幼儿的探索行为,并适当地给幼儿创造一些玩弄、探索的条件,在这类活动中幼儿是带着问题自行解答,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

五、不断提高幼儿提问的水平
幼儿提问的水平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而是与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的兴趣相联系的。

教师与家长应该也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请幼儿回答,以此激发幼儿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创造条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提出的本身便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问题得到解决,认识便随之提高一步。

如老师在教一首新诗歌,示范朗读后,可以让幼儿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有哪些不明白的词或句子,幼儿顿时积极性很高,纷纷发问,然后教师再结合幼儿问的问题对诗歌内容作出讲解,幼儿听着非常有兴起,感到亲切,自己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又如组织全班的或者小组的幼儿进行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谈话活动,给幼儿提问、发表的充分机会,又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可以互相解答问题,教师与幼儿共同参加。

这种活动对提高幼儿提问水平和回答问题的水平都是很好的练习。

总之,提高幼儿的问题水平,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日常的和专门组织的多样活动进行培养训练。

幼儿的提问水平与回答问题的水平是知识与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对幼儿的好问心提出过教育建议,他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幼儿的问题千奇百怪,有的时候确实令人难以招架。

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用以下不同的方式对待幼儿的提问。

⑴直告式。

对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要直截了当地作出准确回答,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如有的幼儿问“鸟长着翅膀,鸡也长着翅膀,为什么鸟能飞,鸡不能飞?”这样的问题,教师或者成人直接给予答案即可“鸡原来也是会飞的,后来它的翅膀退化了,它就不能象鸟一样飞了。


⑵观察式。

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仔细观察,教给观察的
方法,帮助他们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如幼儿问“为什么兔子走路是蹦蹦跳跳的?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兔子的前腿和后腿,引导幼儿发现原来兔子的前后两条腿不一样长,所以兔子走路是蹦蹦跳跳的”
⑶比较式。

观察事物,找出异同点,使幼儿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在比较中正确认识事物。

如幼儿问“为什么蜡纸不怕水?”教师请幼儿比较蜡纸和普通纸之间的区别,使幼儿知道蜡纸上面有蜡,不容易吸水,而普通纸容易吸水,纸很快就湿了。

⑷反问式。

当幼儿对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后,当他们提出与知识经验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反问他们,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⑸引发回忆式。

对幼儿以前曾经提出的问题,可启发他们回忆,以加强回忆。

如“想一想,那天老师是怎么说的?”
⑹激发想象式。

在回答幼儿问题的同时,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联想更多的事物。

老师在回答幼儿“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以后,又向幼儿进一步提出问题“请你想想看,如果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那会怎么样?”
⑺引导推理式。

对幼儿提出的带有因果关系的疑问,可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幼儿早上来幼儿园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幼儿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湿的?”教师请幼儿自己动脑筋,幼儿首先提出是不是昨天夜里下雨了?随即他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不对,我们来幼儿园的路上看见马路都是干的,没有下雨。

”接着他有了新发现,“对了是工人叔叔浇花把地弄湿了。


⑻共同查找式。

对一些成人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副食幼儿共同向书本求教,向实践求教,向他人求教,磁疗幼儿的科学态度和自主精神。

教师可以对幼儿说“老师也不知道,让我回去查查书再来告诉你。

”或者“咱们一起来看看百科全书,看看书是怎么说的”
⑼存留悬念式。

对于一些幼儿难以理解,或成人难以解释的问题,应该采取尊重他们,爱护其好奇心的态度,告诉他们,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努力的学习一定能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只不过,你现在还小,很多事情你还不明白。

等你篚了,学了很多知识以后就懂了。


思考题:
⒈谈谈进行幼儿智育的必要性。

⒉幼儿智育的任务有哪些?
⒊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