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增分练03 地理计算类
(建议用时:30分钟)
(共17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2017·湖北宜昌模拟)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米。
读图,回答1~3题:
1.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
A.P1>P2
B.P1=P2
C.P1<P2
D.不能确定
2.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可能是( )
A.9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3.如果M1所在山坡坡底有河流甲经过,M2所在山坡坡底有河流乙经过,M1所在山坡和M2所在山坡的森林植被人为破坏严重,则两坡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增加,径流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减少,径流总量减少
C.甲增加,乙减少,径流总量增加
D.甲减少,乙增加,径流总量减少
(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
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
如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
据此回答4~6题:
4.科考团拍摄日出照片时,当地地方时和拍摄方向约是( )
A.0时正北
B.6时正东
C.12时正南
D.18时正西
5.推测该年北极黄河站极昼开始的时间是( )
A.3月31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7月3日前后
D.9月12日前后
6.夏至日,北极黄河站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最小太阳高度约为( )
A.0°
B.12.5°
C.22°
D.34.5°
(2017·江西南昌二模)读“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刻及逐时气温(℃)变化图”,回答7~9题:
7.图示山地气温变化特点表现为( )
A.日温差大,年温差大
B.日温差小,年温差小
C.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D.日温差小,年温差大
8.该气象站,7月1日气温日较差可能是( )
A.3℃
B.7℃
C.10℃
D.14℃
9.受山地坡向影响,该气象站7月气温日较差最大,推测气象站7月位于山地的( )
A.南坡背风坡
B.南坡迎风坡
C.北坡背风坡
D.北坡迎风坡
(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人口条件的时期。
读“2005~2015年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中国总抚养比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期间“人口红利”最大的年份及此年非劳动年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重分别为( )
A.2005年38.8%
B.2009年26.9%
C.2010年34.2%
D.2010年25.5%
11.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到2025年( )
A.甲升高
B.乙降低
C.丙明显降低
D.甲、乙、丙均降低
(2017·河北衡水模拟)近年来,黄河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游地区尤为明显。
头道拐和龙门是黄河中游地区两座水文站,窟野河是其间一条支流。
读“不同时期头道拐—龙门区间(简称头龙间)水沙变化表”,回答12~14题:
12.2007年头龙间支流来水来沙量分别相当于1970~1979年均值的( )
A.2/3、1/6
B.3/4、1/4
C.3/4、2/3
D.1/3、1/10
13.下列因素与近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状况无关的是( )
A.黄土高原毁林开荒
B.煤炭开采形成的巷道和采空区
C.退耕还林、封山禁牧
D.窟野河等支流河道中采砂取土
14.河道泥沙沉积量和流域的降水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下图中最符合窟野河流域降水强度与黄河中游河道泥沙沉积量对应关系的是(
)
(2016·山东潍坊模拟)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 000人中各年龄段人口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15~17题:
15.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
16.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17.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小题增分练03 地理计算类
1.A
2.C
3.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M1和M2的海拔均为500米,与山峰的水平距离越大,坡度越缓;与山峰的水平距离越小,坡度越陡,
因此M1处坡度陡,M2处坡度缓,P1>P2。
第2题,由图知山峰的高度为625米,为山脊线的最高点,等高距为100米,据此判断①地海拔为600米~625米,②地的海拔为400米~500米,其高差100米<H<225米,结合选项,答案选C。
第3题,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量增大;植被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河流水量减少。
4.C
5.A
6.B 第4题,由材料可知,这是该地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昼长短,因此应12时左右日出,日出方位正南。
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地3月9日极夜结束,到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约有12天,因此春分后约12天,也就是4月1日可能出现极昼,与3月31日最接近。
第6题,夏至日,黄河站出现极昼,最小太阳高度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夏至太阳直射23.5°N,黄河站纬度约79°N,根据子夜太阳高度=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90°=79°+23.5°-90°=12.5°,可知子夜太阳高度为12.5°。
7.C 8.B 9.C 第7题,根据图中数据可以推出一天中的气温差值和一年中的气温差值,分析气温变化特点可知,该地气温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
第8题,先找到7月1日,可以看出最低气温为6~8℃,最高气温为12~14℃,气温日较差为4~8℃。
第9题,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气温的日较差大,该地每天日出为6时,日落为18时,说明该地在赤道上,7月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北坡为背风坡。
10.D 11.A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乙、丙数值之和,因此甲为中国总抚养比。
2010年中国总抚养比最低,因此是人口红利最大的
年份。
结合材料可知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而题干中问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重,因此要低于2010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比。
第11题,据我国目前状况可知,我国老龄化趋势在增加,因此乙代表少儿抚养比,丙代表老年抚养比。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出生的人口会增加,而且到2025年,这部分人口还未转化为劳动力,因此人口总抚养比(甲)和少儿抚养比(乙)会增加,选项A正确,B、D错误;老年抚养比会缓慢上升,选项C错误。
12.D 13.A 14.B 第12题,通过计算可知2007年头龙间支流汇水量为16.6亿m3(205.9-189.3=16.6),集沙量为0.721亿t;1970~1979年均值分别为51.42亿m3和7.53亿t。
2007年头龙间支流来水来沙量分别相当于1970~1979年均值的1/3、1/10。
第13题,近年来龙门来水来沙量明显比1970~1979年偏少。
A毁林开荒会导致地面径流增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增强,会导致来水来沙增多,故A项和来水来沙量减少无关。
煤炭开采形成的巷道和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会严重破坏地表水、地下水的运动,甚至会破坏地下不透水层,使得地表水渗入地下或矿坑,因而会使地表径流减少,故B项和来水来沙量减少密切相关。
当地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条件得到很大发展,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巩固了当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成果,水土流失得到缓解,故C项和来水来沙量减少密切相关。
河道采砂取土,使得河道中出现规模不等的坑、洼、坎,洪水时由于填洼作用导致洪峰、洪量急剧衰减,携沙能力下降,故D项和来水来沙量减少密切相关。
第14题,要注意横纵坐标的含义,
随着窟野河降水强度增大,携带泥沙能力增强,则最终沉积在黄河河道的泥沙会随之增多,当降水强度继续增大时,会形成更大洪峰,对黄河河道的冲刷作用开始显现,故黄河河道泥沙沉积层会减小。
15.C 16.D 17.B 本题组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5题,甲组人口死亡率为死亡人数除以总人口数,计算可知,C项正确。
第16题,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特征。
第17题,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