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

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1]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作为具有悠久彝族发展史的楚雄昙华乡,其人生礼仪积存着厚重的文化蕴涵。

昙华彝族的人生礼仪既与其他彝族地区有着相同之处,又因为社会历史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举行“满月礼”,祝贺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

满月这天亲朋好友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招待宾客。

早在我国唐朝,庆贺儿孙满月的满月礼就已经非常盛行。

《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 年),长安城西路侧有一店家生下一男,“月满月,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但大家都不以为意,就将它杀了,把肉放在锅里煮。

“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

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

”这则故事的本义或许在于对人们进行宗教宣传,却反映出当时民间庆祝满月的活动是相当隆重的。

[2]所有的人生礼仪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满月礼除了“庆生”之意,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满月礼是昙华彝族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婚姻关系和家庭血亲关系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性程序。

它整合了身份认同、职责赋予、教育传承、人际交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展现了当地彝族的信仰文化和人际馈赠文化。

满月礼自古至今传承已久。

《北齐书·恩幸传·韩凤》中有:“男宝仁尚公主,在晋阳赐第一区。

其公主生男昌满月,驾幸凤宅,宴会尽日。

”鲁迅在《野草·立论》中写道:“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由此可见,为孩子过满月是我国自古以来盛行的的一种育儿礼仪。

诚如一位日本民俗学家所言:“人生如竹。

每个人孕育、诞生、成长、死亡的每个阶段, 甚至每一岁, 都是一个竹节。

每一阶段, 每一岁的承接转换就如竹子的节口, 都需通过独特的仪礼标示出来, 并在人身之上, 人心之中留下一定的表征。

这样, 人的一生就成为由许多竹节组成的整株竹子连缀成一幅有点有线的图式。

”人生仪礼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通过本社会特定的“人生仪礼”仪式,就是个体接受当地习俗和文化,进入社会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人生仪礼形式,但无论何种文化都用不同的阶段划分和规定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个文化所划分的各个不同阶段中,个体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担负不同的职责、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等,而且必须接受,这种要求接受的过程就是人生仪礼,只有按文化的规定去逐步的接受自己的角色人生的历程才能完成个体的社会化。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逐渐成长的,逐渐确立自己的社会属性,深入社会实践的。

人生仪礼又称个人生活仪礼。

国际民俗学界通称为“通过仪礼”,它是由佛教术语“Rites de passage”转译而来,即指人在不同的年龄和生活阶段中,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和礼仪,人生仪礼主要包括: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这四项。

个体的诞生是其生命的开端,诞生礼就是其一生的开端礼。

诞生礼还包括孩子出生之前以及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仪式活动,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①,具体包括求子、孕期、庆生三个阶段,以庆生为中心内容,庆生又包括“洗三”②、“满月”、“百岁”③、“周岁”。

④满月礼自古至今传承已久。

《北齐书·恩幸传·韩凤》中有:“男宝仁尚公主,在晋阳赐第一区。

其公主生男昌满月,驾幸凤宅,宴会尽日。

”鲁迅在《野草·立论》中写道:“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由此可见,为孩子过满月是我国自古以来盛行的的一种育儿礼仪。

本文所探究的是庆生仪礼中的满月礼俗,满月是指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的那天,在那一天,添了新生命的人家,要通知亲友们前来共同庆贺,设宴款待亲友,为的是见证孩子安全度过一个月,健康的活着,这一庆贺仪式就称为满月礼,当地称之为“做满月”。

满月礼是临汾当地诞生礼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礼俗保留完整的临汾,满月礼俗更是承继着千百年来规范和教化的作用,承载着人们的追求和愿望。

婴孩儿过满月有许多习俗规范和礼节仪式,产妇要等孩子满月后才能出生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房间,前来看望的亲友还要送上诸多礼物,如项圈、虎头鞋帽等等。

而满月礼俗究竟因何而来,根据传统文化的心理映射和新生儿满月的重要时段特征,笔者推测满月礼的由来,大致如下:首先,是人们求团圆心理的映射。

选择在孩子出生后满一个月进行庆贺,民间的想法可能是孩子的满月代表了一家人像满月一样团圆了。

其次,是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标志。

早期卫生医疗条件差和物质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早夭,尤其是在一个月内的孩子,容易因为脐带伤口的感染和营养不良而发生意外。

所以出满月的孩子就意味着通过了人生的第一层考验,度过了最容易发生灾厄的时期。

过完满月也标志着他能够安全和顺利地开始生长过程了,因此大人们也选择这个时候通过特别的活动庆祝一下。

第三,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

就孩子而言,婴儿刚出生生活等各方面还未形成规律,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还未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就母亲而言,产妇经过生产分娩的辛苦,身体较为虚弱,容易落下病痛;整个家庭除了喜悦之外,都处于忙碌和劳累之中。

而“外人”很容易把病菌带入,对新生的孩子和虚弱的产妇造成不良后果。

到了一个月,母亲的身体基本恢复,婴儿也就比较适应了离开母体之后的新的生存环境,所以,在满月这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众多亲友参加的庆贺仪式,透过这种对生理意义上新生命的礼赞和精心呵护的态度。

第四,是作为孩子正式拥有社会属性的过渡礼仪。

满月礼也可以当做一种孩子从社会属性上开始独立,同母亲分割,脱离母亲的怀抱,获得不同于先前的新的社会地位,准备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共同体的一份子,接纳共同文化传统洗礼的过渡仪礼。

钟敬文先生称满月为进入人群仪式:婴儿出生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①。

2.2 充满祈福意味的仪式过程在长期的种族繁衍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生养经验,倾注了全部对子女健康长命的美好希冀,也逐步积淀了一套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诞生礼俗。

诞生礼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蕴深厚的人生礼仪的开端,因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追求而备受重视。

②在晋南流行着给孩子“过满月”的习俗。

满月这一天, 主家点香点蜡烛, 请神祭祖,设宴待客。

孩子的外婆、舅母、姨姨等带上花馍、糕点、糖果和数量不等的花布、衣服、鞋帽等礼品向孩子贺喜, 俗称“做满月”。

主家热情款待, 让亲朋好友吃顿“满月宴”,而且要蒸许多大白馍,为前来贺喜的亲戚还礼, 俗称“还馍”,这是一种礼尚往来的做法。

过了满月, 娘家择日到婿家把产妇和孩子接回住一段,一般住到孩子百天,叫“出满月”或“坐满月”。

现在都是在满月当天,满月宴结束后就接回产妇和孩子。

从过满月的日子来说,临汾给孩子过满月按农历来算,男孩儿定于比实际满月早一天来庆贺,给女孩儿过满月则是按满月当天来庆贺。

究其原因,有个说法是月属阴,男为阳,故提前。

还有一个说法是男作虚岁,30 天就真正满月了,所以要在29 天过。

132.2.2 愉门庆贺愉门是临汾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仪式,这项仪式与山西闻喜县满月礼中的“BIA草”①习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闻喜,每逢一家生了男孩儿就会有“BIA 草”的习俗,小孩满月时,产妇娘家人还要前来在大门上“挂旗”。

“BIA 草”与“挂旗”习俗都是先起于闻喜而后扩之于晋南各地,尤以闻喜为中心的周围各县为盛。

“BIA 草”始于闻喜,是和闻喜裴氏家族有关。

历史上素有“南林北裴”一说,是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现象,所谓“南林北裴”,即是指福建的林家,也就是林则徐一家和山西闻喜的裴家而言。

山西裴家是名门望族,历代曾出过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其他官员近千人,裴氏家族所居的闻喜县礼元稹的裴柏村被称为“中华宰相村”。

由于裴家官员辈出,人才频现,引起当地人们的极大仰慕。

唐末时有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后,因望子成龙心切,就用谷草扎了个像窗户格一样的东西悬挂在门楣上,寄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像裴家子弟那样: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后来,当地人们又在沿袭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完善,并丰富了BIA 草习俗的内容,赋予更多文化内涵。

草窗特地用十把谷草扎成,然后主人携草窗,攀上梯子,手抓泥团,用力向墙上抛掷,使泥将草窗粘于墙,当地俗语就将这个过程称为“BIA 草”。

除了草窗外,人们还会在草窗的正中钉一个瓷碗、勺子和筷子一双,有的还悬挂些柿子、红枣等,有的还要在草把上插些小布旗,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语,小布旗就类似古时的产标,表明新生儿的出生。

这十把谷草扎成的窗象征着十年寒窗,表示草木之人经十年苦读,也可以金榜题名,步入官场;草窗上的那些碗、勺子、筷子等之类,是象征孩子为官后自然会有吃有喝,幸福美满。

另外,红枣是象征早日成才,柿子是象征事业有成。

③这一庆贺新生的仪式,迎合了许多人的心意,一时仿效成风,取代了《礼记·内则》中所云:“子生,男子建弧於门左,女子设帨於门右”的传统做法。

流行于临汾一带的满月愉门习俗,与这项习俗有相似相通之处,临汾与运城闻喜临近,古时统称河东,两地必然有文化的交融和互习,从而使愉门习俗兼有闻喜一带生儿“BIA 草”的部分内容,其中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有很大的可能是地缘传承的结果。

临汾的愉门习俗具体如下。

在孩子出生15 天后,孩子的外婆,北方称姥姥,要将亲手做的一串挂饰,和晋南方言发音,类似于粘,此处意为用泥把东西糊在某个地方。

14 一个网兜装起来的碗筷子和笔送至孩子家,挂在孩子的床边。

挂饰上有各色衣服、各种颜色的小布人,小布人有红脸的、白脸的、黑脸的,布人下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小布条;葫芦形或圆形的红布面纸板,布面上缝有五毒图案,下面缀有花花绿绿的小布条,装饰的很喜庆;还有红布做成的小旗子,上面贴着金花等等,所有饰物交错穿插的挂在一条红绳上,很是喜庆漂亮。

在满月礼当天,这一串五颜六色的挂饰被移至孩子家大门口,供前来探望产妇和孩子的娘家人摘走送给自家的孩子,另外,在众亲戚摘取之前,还要为过满月的孩子留取一个红脸的娃娃,这整个过程就称之为愉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