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游戏理论必打资料

幼儿游戏理论必打资料

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五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

这种游戏是()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届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龟色,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这种游戏称为( )A.单独游戏 D.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A.社会性 B.象征性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它构成游戏的内核,一概念被称为( )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形式是()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C.游戏 D.作业10、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A.符合艺术要求 B、安全卫生C.具有新颖性 D.具有教育性11、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A.确定游戏目标 B.选择游戏内容C.确定指导方式 D.考虑材料投放12、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尘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

这种游戏指导的方式称为(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13、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这种游戏称之为( )A.本体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c.结果性游戏 D.工具性游戏14、相关研究表明,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多地促使儿童()A.模仿 B.记忆C.思考 D.创造15、猜动物的叫声(2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A.活动性游戏 B.智力游戏C.感官游戏 D.发展语言的游戏16、有规则游戏的最大特点是()A.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B.把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起来c.以刺激儿童各种感官、运动机能发展为主D.以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活动为特征17、在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是()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c.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18、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A.同化 B.顺应C.平衡 D.协调19、角色游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真实表现出两个基本的特点:特殊想像活动和()A.高度独立自主性 B.假设性C.目的性 D.虚拟性20、社交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在儿童生活中占()A.优势地位 B.主导地位C.主体地位 D.明显地位二、填空题:(15%)1、规则游戏的特点是、。

2、最具有教育意义游戏是。

3、儿童游戏从认知发展分类为、、。

4、游戏的特征是、、、、。

5、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是、、三种。

三、名词解释:(20%)1、情景迁移:2、角色行动:3、同化:4、活动游戏理论:四、简述题:(25%)1、游戏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2、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3、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五、论述题:(20%)1、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学前教育《幼儿游戏理论》答案填空题规则性、竞赛性。

2、结构游戏。

3、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4、愉快与严肃的统一,有目的的实践,自由和约束的统一,遐想与现实的统一,练习与探索的统一。

5、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名词解释:将现实生活的情景迁移到一个假想的情景中。

使行为脱离原来的真实情景。

角色行为是包括了角色动作、语言所构成扮演过程是角色扮演的基本要素。

把个界因素整合于一个在形成或已以形成的结构。

游戏是一种社会地反映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

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简述题1、①游戏促进了感知能力的提高。

②游戏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③游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④游戏促进了想象能力的提高。

2、①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②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

③高级情感产生于游戏中。

3、①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其重要任务是实施教育,对象是幼儿,游戏,游戏是基本活动,因此教育须与游戏相结合。

②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通过游戏来进行。

③注意搞好两类不同特点的游戏,一类是儿童自发的,自主的游戏;另一类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

论述题游戏的物理环境:室内游戏空间。

户外游戏场地。

游戏材料。

游戏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

同伴的影响,有无玩伴,玩伴熟悉程度,玩伴年龄、性别。

媒体技术影响,印刷、广播、电视、电脑。

课程方案的影响。

游戏中的个体因素:游戏中的个性差异游戏中的个别差异残障儿童。

幼儿游戏理论复习第一章:填空:1、游戏与劳动有3种关系:劳动前的预演、游戏与劳动的结合、劳动后的再度体验。

2、游戏与艺术、体育是同态、也是同源的,以后三者逐步分化,分别以不同的发展形式而各自独立出来。

3、幼儿园诞生后,儿童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种手段。

4、福录培尔、蒙台梭利在观察了大量儿童自然游戏以后,根据儿童游戏主要是操作物体的特点,从教育的意义上把游戏的一系列操作的基本要素抽取出来,并使之系统化。

5、古代的文字游戏有诗钟、灯谜、字谜等6、古代幻术游戏:一类是科学性质的小实验、小设计;一类是戏法之巧。

概念:1、七巧板:拚图类的一种。

源出宋代流行的“燕几”,由宋代学者黄长睿发明。

通过游戏者巧用心智,可拼排出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

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

深得教育者欣赏和儿童们喜爱,流传至今,并流传国外。

在国外称七巧板为“唐图”。

2、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

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

简答:1、严教与乐学:1).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2).乐学——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严教”在德育的范畴使用,而“乐学”在智育的范畴使用。

严教是通过限制自发游戏来实现的,而乐学则必须寓教于乐,是要教师以合适的方法,使孩子以游戏的心里体验来从事学习。

2、为什么儿童游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过程简单,成人和儿童的思维差距不大,当生产力水平进步到使儿童不能直接参加劳动时,这才具备了纯粹儿童游戏的条件与可能。

所以,专门的儿童游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章:填空:1、经典的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英国斯宾赛,主要观点:把多余的精力消耗。

松弛消遣说:代表人物:德国扎鲁斯,主要观点:游戏是储存精力的主要方式。

预演说:代表人物:德国格罗斯,主要观点:儿童游戏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主要观点:游戏是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2、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要观点:1)、补偿说: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2)、渲泄说: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

3、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

(皮亚杰)4、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5、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分为:实践性游戏——感知运动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7岁)规则性游戏——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7~12岁)6、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前苏联活动游戏理论的观点:1)、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2)、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4)、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

第三章:一、填空:现行对尝试游戏定义的方法:假设思辩法、行为分类法、环境辨识法。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

游戏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探索的。

伴随着假想的积极的参与感是游戏的特征。

简答:1、游戏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游戏?)1).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 2)、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装扮行为。

4)、游戏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行为。

5)、游戏是一种没有外在约束的意愿活动 6)、游戏是积极的参与感的活动。

能激起幼儿游戏行为的环境是什么?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材料。

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调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的参与和指导游戏。

4)、友好的气氛使儿童感到舒畅和安全。

5)、把会使儿童产生疲劳、愤怒、疾病或其他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

6)、环境必须符合文化习俗。

第四章:一、填空: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不成熟、不完善的心理机能是游戏活动的原因。

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使活动组织结构偏向开放的低结构,目标是隐蔽的,尽可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简答或论述: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一)、游戏实现了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游戏是成熟引导下的自发动作练习:游戏的练习机能就是指这种动作的自发使用过程。

儿童是好动的,表现为游戏的自发性。

游戏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游戏的运动形式就表现为一系列组合动作的机能性练习。

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二)、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

第三,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使儿童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

第四,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具有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