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阅读答案赏析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8.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
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
(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阅读训练】阅读练习一:1.此诗中的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
2.石榴开花红似火,应该很刺眼,但这首诗因为用了一个____字而不觉得刺眼。
3.第四句中的梦觉说明诗人曾昼寝,前面第___句中的____字已做了伏笔。
4.末句写黄莺的鸣声与整首诗所营造的清幽之境是否矛盾?5.苏舜钦的《过苏州》中有一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不仅上下句对偶,而且句中对偶。
请说说句中是如何对偶的?【参考答案】1.清2.帘(隔帘而望榴花)3.一席4.并不矛盾。
因为黄莺的鸣声反衬出小院的清幽。
5.绿树对白鹭,近水对远山。
阅读练习二:(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3、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3、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苏舜钦《夏意》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练习三:阅读答案(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3)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夏意呢?(2分)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写出两个得2分)(4)请对诗的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
(3分)正午时分,树荫浓郁,睡梦中,听得黄莺声声鸣叫。
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黄莺的鸣叫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幽深宁谧,表现出诗人当时心情的恬适。
(3分)阅读练习四:①此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答: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②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答: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③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答:以动衬静。
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宁静、清凉。
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阅读练习五:(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
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3)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4)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2分,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给2分)(2)清凉(1分)(3)和谐的。
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
(4分)苏舜钦《夏意》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译文: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
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小题。
(8分)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小题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
(1分)【小题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4分)答案:【小题1】七绝/绝句/近体诗(1分)【小题2】A(3分)【小题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1分),苏诗用流莺的叫声(1分)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1分)衬出夏夜的安静。
(写出清幽或安静,1分)【参考译文】夏日,别院深深,竹席清凉,窗外的榴花盛开。
虽是正午时分,因绿树成荫却也清幽凉爽,梦中似乎听到黄莺在啼鸣。
【文学常识】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
北宋诗人,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诗风豪隽超迈,有些小诗写得十分精致。
苏舜钦《夏意》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
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
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
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
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
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
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
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
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
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苏舜钦《夏意》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