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乌海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乌海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乌海市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格尽职守。

B . 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

此景真是神奇瑰丽莫可名状,让人惊叹。

C . 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

D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 (2分) (2018八下·江城期末)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为了提高青年人的读书意识,教育部近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阅读活动。

(“提高”改为“增强”。

)B . 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八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删掉“在……上”。

)C . 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首台可去除PM2.5。

(在“PM2.5”,后加上“的空调”。

)D . 雄安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原因,就在于因为它是一项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删掉“因为”。

)3. (2分) (2019九上·富顺月考)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皮肤一样;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 . ①⑤④②③B . ②④①⑤③C . ③①⑤②④D . ③④②①⑤二、书写 (共1题;共3分)4. (3分)给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hào hǎo)________奇湖畔(bàn pàn)________ 胸脯(pú bū)________三、默写 (共1题;共8分)5. (8分) (2017八上·翁牛特旗期末) 默写。

(1) 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2)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春望》)(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表达将士爱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保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5)《三峡》一文中用对比手法突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其他 (共2题;共6分)6. (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字词。

①杂然相许 ________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③何以战?________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________7. (2分)下面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

B . 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 .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 . 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五、名著导读 (共1题;共7分)8. (7分)名著阅读——与书中的人物为伴。

(1)完成下表。

(2)你会选择以上四个人物中的哪一个做朋友?请结合人物性格和相应情节简要说明理由。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9. (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弗之怠②俟其欣悦③日数千言不肯休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2)下列句中划线字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无从致书以观B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 . 师无以应D .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10. (15分)阅读苏舜钦的《夏意》,完成第后面小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请对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作简单赏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八、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11. (22分)(2019·泉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道,河道罗铮①小河睡得早。

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

②小河醒得也早。

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

映在河里的面孔青涩,秀气,睡眼惺忪。

返回的路上,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

走完了这道程序,一天便正式拉开帷幕,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等环节方能陆续开启。

③小河真的小。

仅仅三四米宽,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不会出现蛛丝马迹。

细碎的鹅卵石密布,水与石头撞击出条条波纹。

三两枯枝四仰八叉。

水流清澈见底,浅到孩子们嬉戏玩耍,根本用不着大人看管。

④小河没有方向。

它来自何方,去往哪里?我不止一次问过乡人,每次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它就像一个过客,忽然间出现在村头,默默流向村尾,又不知所终。

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淘米,洗菜,浣衣,洗澡,做酒,样样不可或缺。

⑤小河也没有名号。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村民,怎么就没有想起给小河安个名号?抑或曾经有过,却又不便记忆而被自然淘汰?⑥尽管如此,小河的威望依然十足。

虽然地理位置偏于村南,但它足以堪当全村的中心。

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小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

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搓洗,边闲话村头逸事。

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

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

⑦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

一代又一代罗氏、黄氏后裔从小河旁进进出出,或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或庸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寒衣素食惨淡度日。

⑧亭台楼阁,山川河流,但凡稍有名气,总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纵情歌咏。

可是,小河名不见经传。

它也有精美的发饰——岸边的竹林排开一道墨绿的幕帘,风一吹,竹叶飒飒作响。

或许在久远的古代,小河拥有更加宽阔的流域,能把青黛色绵延的山峦收紧,浮出阔叶林的斜影。

但仍然不足以吸引诗人的脚步。

它没有任何怨言,静静地蜿蜒,九曲十八弯,滋养着村庄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

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淙淙流淌的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河道究竟是何走向。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

它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映射着子丑寅卯等各个时辰的衣着,装载着晴雨雪雾的雄奇瑰丽,暗藏了大量的古老因子,早已超越了“器”的局限,从一个提供基本生存物料的源头,升华为整村人的精神图腾。

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

游走于丛山密林之间,每逢开阔地,便散落鎏光的村舍。

全村的生命得以发育,健壮,洗礼。

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

⑪村庄的夜,黑得纯粹。

一缕月色笼罩四野。

万籁俱静。

唯一的声响,是水。

平缓,有力。

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

⑫河道,河道,谜之河道。

(选自《文学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B . 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语言生动,描写传神。

C . 文章第⑧段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

D . 文章先抑后扬,先写小河后写河道,鲜明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思。

(2)千百年来,流经村庄的是一条怎样的小河?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

①“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句子中,划线部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②“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句子中,划线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再一次描写村庄的夜色?请简要分析。

(5)文章为什么说“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请简要分析。

12. (11分) (2020九上·南岗期末) 阅读《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回答下列小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它们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