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1)黑色幽默与海勒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
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
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
“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
“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
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
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
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
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
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
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
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
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
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
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
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
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冯呢古特的《猫的摇篮》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
其背景是个虚构的岛国“山洛伦佐”。
此国的统治者是宗教领袖博克侬和政治领袖、暴君麦克凯布,他们两人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
书中到处都有自相矛盾、违反学理的幽默,如博克侬填写表格时,在“业余活动”一栏里填写的是“活着”,而在“主要职业”下面填写的却是“死亡”。
再如书中的一个人物卡尔斯,在回忆他的父亲、一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时,这样写道:“父亲在工作的时候通宵不睡,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人治疗一下,可是走过一张床又一张床,我们年到的都是死人。
于是父亲咯咯地笑起来了,当他用电筒上上下下地照着外面堆的那些死人时,他越发咯咯地笑个不停。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最好的注脚。
小说还表露出作者对科学进步的否定的态度,最伟大的发明“九号冰”却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
《第五号屠场》是一部反战小说。
主人公毕利能够突起时间隧洞,飞行于过去和将来之间。
他参加了战争,被捕后关入德集中营,目睹了法西斯种种暴行,他也反对盟军对德国平民的狂轰乱炸,并借在另一和平星球的游历,反衬出血肉横飞的地球的丑恶与恐怖。
品钦的小说《V》中有两个场景:一是地面上的“海员酒吧”,这里充斥着醉生梦死的海员和放浪形骸的妓女;另一个场景是肮脏的下水道,一位牧师怀着虔诚的心情钻到这里给老鼠布道,一个中年人穿过下水道,寻找母亲和自己的生活道路。
地面酒吧本是人类正常的活动场所,但人们却在里面干着乌七八糟、非正常的勾当;人不可能钻到下水道里生活,但人们却在地下寻找上帝、寻找自我、寻找正常的生活。
作者运用标准的结构上的反讽手法,来发掘荒诞之中的幽默。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另一部力作。
题目是以虹来描状导弹动运行的轨迹。
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它油落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相吻合;后该军官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情欲与科学一起造成了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
品钦对科学也是持否定态度。
约瑟夫·海勒(1923),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虽不多,但影响极大。
1923年5月1日,约瑟夫·海勒生于纽约,其父是移民美国的犹太人。
他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于贫困,中学没毕业就当了邮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19岁就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国空军,当投弹手,执行过约60次飞行任务。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约瑟夫·海勒的大学学习或从事教学研究。
1952他涉足报界,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1961年,约瑟夫·海勒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轰动文坛,从而奠定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74年,他代表了第二部力作《出了毛病》,小说通过某大公司高级职员斯洛克姆的视角,反映了美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段的精神危机,“出了毛病”就是对这种危机的高度概括。
斯洛克姆生活富裕、官运亨通,可总是忧心忡忡。
他害怕上司,也害怕下级,他讨厌妻子,也讨厌儿女。
每天都害怕“可怕的怪事”发生,“然而没有怪事本身就是一件惊人的怪事”。
周围的人跟他一样“不愉快”,人人自危,个个恐慌。
斯洛克姆明知这世界肯定是“出了毛病”,却搞不清为什么“出了毛病”,“毛病”“在哪里,只剩下痛苦的无奈的讥笑和自嘲”。
1979年,约瑟夫·海勒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
它通过一位美国犹太裔大学教授畸形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深刻地提示了美国官僚政治的腐败,是用黑色幽默风格写成的二战后美国最优秀的政治讽刺小说之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
小说共有四十二章,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每一章主要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
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
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
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
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
不想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像的病友真的死了,尤索林吓得扯开嗓子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一个映像了”,无论医生伸出一个、两个、十个手指,他都毫不犹豫地说看见了一个。
院方坚信他已病好,尽管他正常的回答中还有错误,但还是把他送上了前线。
尤索林装病的闹剧就这样结了,但是他为了保全生命的斗争依然不懈地进行着: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
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对尤索林的贪生怕死要辩证地分析。
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
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
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
在这个悖论的怪圈中,升迁的谢司科普夫中尉,发财的是伙食管理员迈洛。
谢司科普夫尉是一个毫无人性的野心家。
战争的爆发使他欣喜若狂,视之为升迁的良机,而且他只负责操练队伍,毫无性命之忧。
为了一鸣惊人,他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用巧克力糖、用塑料棋子、用活模型--老婆进行演练。
他设想把一列十二名士兵钉在一根木条上,在在每人腰部插入镍合金旋转轴承;还设想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再用铜丝把手腕与钉子连接起来。
后来因时间不允许,军需处也没有这么多的轴承和钉子,外科医生也不愿合作而作罢。
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继续刻苦钻研,终于创造性地发明了不摆手行进法,名声鹊起,被誉为“军事天才”,从此青云直上,官至将军。
年仅27岁的下级军官迈洛不过是名伙食管理员,却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迈洛创建了“…辛迪加‟人人有份”的口号。
因交战国德国也是股东,所以迈洛为了拉货也可以指挥德军轰炸机降落在美军机场上。
当美军要扣押敌机时,迈洛义正辞严地训斥道:“请问从哪天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要没收公民财产,你们怎么能自己没收自己的财产呢!”给官兵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迈洛为了金钱,丧尽天良。
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的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权力非凡,承包“军事战斗工程”:先与美军鉴定轰炸德军设施的合同,提取6%的轰炸费,转过来又与德军鉴定保护设施的合同,同样收取6%的防务费,还申明,每失落一架美军飞机,要另加一千美元的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