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CAABC BDCCB CABBC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
儿童的发展是在一个由若干相互镶嵌的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
这些系统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
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
这一模型的启示是,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
另外,观察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中的变化是理解其发展的最好基础。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包括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
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影响表现在:父母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间接影响表现在: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日常的互动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实验地。
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横向:优点: 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是研究工作较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纵向: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迅速的变化时期。
缺点:样本少在追踪过程中易流失;成本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2、评述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1、艾森伯格提出的解释亲社会行为产生过程的模型。
该模型把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3大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2、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能否注意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两方面影响。
个体因素又受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受特定情境特征和个体因素影响。
3、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决策过程重起主要作用。
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起主要作用。
个人目标层次体系在两种情况下都对助人决策有影响。
4、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是否采取行动受个人能力、人与情境变化两方面因素影响。
亲社会行为结束后产生的自我评价对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5、评价。
优点:各种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机统一在一起,阐述了作用机制。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缺点:仅适用解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
没有考虑生物因素。
其他评价。
《教育统计学》作业C,B,D,C,B,C,B,A,A,C,B,B,A,A,C1、标准分数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特点:(1)任何一批原始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后,这批标准分数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
标准分数大于0时,表示测验成绩在平均数之上;标准分数小于0,表示测验分数在平均分之下;标准分是等于0,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数相等。
(2)标准分数量表的单位是相等的,其零点是相对的。
因此,不同科目的标准分数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可加性。
(3)标准分数本身关于原始分数的一种线性变换,因此,标准分数不改变原始分数的分布形态。
(4)在一般情况下,标准分数的取值范围在-3—+3之间。
标准分数的意义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比例做出最好的解释。
意义:第一,各科标准分数的单位是绝对等价的;第二、标准分数的正负和大小可以反映出考生在全体考分中所处的地位。
2、请说出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首先对两个样本相应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提出没有差异的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然后以两个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该抽样分布为以零为中心的正态分布),来考察两个样本平均数之差是否来自于两个总体平均数之差为零的总体。
也就是看样本平均数之差在其抽样分布上出现的概率如何。
当样本平均数之差较大,大到在其抽样分布上出现的概率足够小时,就可以从实际可能性上否定零假设,于是应当接受备择假设。
这就意味着,样本平均数之差不是来自于两个总体平均数之差为零的总体。
也就是说,两个总体平均数之间确实有本质差异,两个样本平均数之差是由两个相应总体平均数不同所致。
如果样本平均数之差较小,在其抽样分布上出现的概率较大,那么,应保留零假设而拒绝备择假设。
这意味着,两个样本平均数是来自同一个总体或来自平均数相同的两个总体,而样本平均数之差是由抽样误差所造成的。
1、某市中学某项测验成绩平均数为70.3。
该市甲校15名学生该项测验成绩为:68、70、65、72、60、62、68、75、70、60、72、62、65、62、68。
(1)求甲校该项测验成绩的区间估计。
95%的区间估计为:[64.2,69],99%的区间估计为[63.4,69.8](2)甲校该项测验成绩与全市是否一样?t=3.03,α=0.01,df=15-1=14,,所以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2、在教学中甲乙两班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
现从两个班级中各随机地抽取10名学生,后期用统一试题测验结果如下,问两种实验方法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甲班:20 20 16 12 19 13 16 16 20 16乙班:18 17 16 16 12 9 7 15 13 7t=2.39,α=0.05,df=10+10-2=18,,所以有显著性差异。
F=1.20,α=0.05,分子自由度为df=10-1=9,分母自由度为df=10-1=9,,所以两组总体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
所以两种实验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心理卫生与咨询》作业B A B DC B BD A A D D A B C1、什么是咨询前的心理学诊断 ?心理咨询开始前的心理学诊断是通过受理谈话和心理检查在正式开展心理咨询前获得有关来访者的较为详细的基础资料。
这里所讲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来访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及生活环境等资料。
若是学生的话还应了解学生的系别、专业、年级等。
二是来访者所要咨询的主要问题、来访者所处的心理的、社会的状况、来访者的人格构造特别是自我机能的状态,来访者问题行为发生和成立的心理动力原因等资料。
2、作为咨询人员应有怎样的自我概念,应如何把握与处理自己的感情,以达到理解来访者并做好心理咨询的工作?首先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要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合理的态度。
在尽可能避免因咨询者的个人因素而导致的咨询阻力的产生。
第二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界限。
第三要提高对自己专业职责及专业道德的认识。
注重客观性,不得以任何口实使这一过程服务于自己个人的目的。
最后咨询人员应对来访者既不取悦也不虚伪而是真切地关心来访者正视他人的自由尊重他人的人格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痛苦。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咨询取得成功。
一般来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的感情处理得好则表现为: 情绪具有稳妥而公正的倾向能较好地控制自己发怒的倾向;能明确地把握自己的情趣并舒适地表现出来具有肯定自己的倾向;不会轻易卷入他人的感情激涡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能够较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情。
而咨询者的感情处理得不好则表现为: 感情起伏激烈的倾向;难以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倾向;易于对待自己的感情情绪有隐弊的倾向;有否定自己的倾向;过于注意别人的困惑,不会表现自己的感情等。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1、在心理咨询时, 咨询者应持有怎样的基本态度 ? 为什么 ?心理咨询并不等同于会话术。
心理咨询也不仅仅是咨询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咨询者对来访者持有怎样的态度及以此为基础能否建立起一种彼此信赖的关系。
这是心理咨询得以确立并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
具体说,应持有下列态度:一、理解的态度:咨询人员首先不要试图去为来访者“治病救人”,而应该是如何达到与来访者的“共感的理解”。
因此,首先要表明对来访者的理解。
来访者感觉到了什么,想说什么,作为咨询者应该觉察得到。
同时又能够审视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也就是说作为咨询者须同时进行两种相反的作业,即既被感情所操纵,又受清醒的判断能力所支配。
这样当然要求咨询者具有丰富的感觉性和敏锐的思考能力。
二、重视感情投入:作为理想的咨询者,既要有理性的判断,又要有感情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察知来访者理性与感情的交织所引起的问题行为。
那么,如何投入感情才能让他人感受到呢?首先,要认识自身的感情。
其次,坦率、真挚的感情表露。
第三,重视非语言的感情流露。
最后,重视感情投入不应以来访者为转移。
三、律师的态度:就是说要站在来访者一边来考虑问题,去说话,要采取非审判的态度,避免进行道德的判断,也应坚持避免诸如批评、抨击、警告,克服使用诸如提问、诊断、解释、忠告、指示、说服动员、轻率的保证等违背心理咨询共感理解的某些表现和行为。
2、学习至今,请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心理咨询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a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呼唤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出现。
在我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受到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
据调查显示:我国3、4亿儿童中大约有35%的儿童有各种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
儿童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影响将会伴随终身。
b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法与技术不能单纯地把对儿童的咨询与治疗看成是按比率减少的成人咨询与治疗。
其发展阶段、环境、接受咨询与治疗的原因与其他相关因素,对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除了要具备广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以外,还要对儿童时期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及其环境变化有着根本的了解。
c回顾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显示了儿童心理咨询治疗的重要作用首先,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随着人们对儿童的研究和治疗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次,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方法的进步为儿童心理咨询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最后,一些国家法案的公布也为儿童心理咨询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儿童对心理健康的需要反映了社会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巨大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预防性服务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经济、有效的好办法。
而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是整个心理健康服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1D 2C 3A 4B 5B 6A 7C 8B 9C 10A 11B 12D 13D 14C 15B1.如何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主体性。
1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次表演的机会。
2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次受表扬的机会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批评及否定、消极的语言看到幼儿的任何一点微小的成绩都不要忘记给予及时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