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1.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1)文化研究的内涵
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内在精神,须结合它产生的语境。

区分大写的文化研究和普通的“对
文化的研究”。

①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一个特殊概念,它特指由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展起来的研究传统,尤
其关注文本和受众研究,有着特定的前提假设。

②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指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比如对某个民问文化的研究.对某个 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文化研究的特点 葛兰西转向 表征 表征与差异 能指与所指 编码与解码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通俗文化研究 大众社会
文化
研究:表征与霸

地区文化的研究、对官场文化的研究等。

(2)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
文化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招收研究生,这是文化研究正式得到教育体制认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人们也习惯将文化研究学派称为伯明翰学派。

2.文化研究的特点
霍格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文化研究奠基者的研究,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

早期的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
(1)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使研究强调“鲜活的文化”,中心早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就显示了这种旨趣。

(2)文化研究与当时美国盛行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英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使其获得了新的身份。

①美国社会学中追求中立、科学,提倡功能主义,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让早期文化研究学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这一立场缺乏社会研究的“整体性”概念和“文化”的观念。

②他们又反对英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精英意识和狭隘的研究范围,他们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实践,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纳入到对文化的考察中。

(3)文化研究关注文化实践与其他实践(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起文化的唯物主义定义。

与此同时,早期的研究者又坚决反对决定论,认为各种实践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妥协.对话的状态。

(4)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也没有采用实证主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了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究,尤其提倡主观地理解,通过民族志式的考察,整体式地再现“鲜活的”文化全貌。

这种重视经验,反科学主义、反学科体制式的
研究方式成为后来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

2.葛兰西转向
(1)葛兰西
安东尼·葛兰西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尽其所能,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

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狱中札记》,其中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霸权理论。

(2)霸权的含义
霸权,确切而言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

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

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

这种文化的领导权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

二、表征与差异
1.表征
(1)表征,又称“再现”,从字面来看,是用另一种方式对某事物的替代和象征,通过替代,引起人们对该事物的想象。

人们对现实的大多数经验,都要借助于表征与意义的结合方能获得。

(2)表征是用象征符号对事物的替代和再现,这和语言的运作方式完全相同。

(3)表征过程和语言表达过程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存在着替代和翻译行为。

2.能指与所指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指号由两个部分构成:①形式(一个字的笔画、读音、各种写法、图像等),②与这个形式相连的观念或概念。

前者被称为“能指”,后者被
称为“所指”。

(2)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意指。

需要注意的是,所指并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该客体的心理再现。

有一些符号的所指并不一定是具体可见的实体,它可能是不存在的概念(如鬼怪、外星人、哈利·波特),或者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牛”并不存在,人们面对的是某头具体的奶牛、水牛和斗牛)。

(3)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相联系的意指过程是任意的。

然而这种“任意性”,并不是为所欲为,只是意味着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必然的。

3.编码与解码
(1)“编码”与“解码”的含义
①“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

②“解码”,是指信息接受者,将上述代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

(2)编码与解码理论
①该理论认为主导意义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意指传递的,而是通过隐含的、自然化的编码来实现的。

霍尔认为,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符码并不是透明的,它不会被受众简单地接受。

受众要借助解码,才能获得意义。

②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

由于传受双方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不同,传受过程中会出现符码的差异。

一般而言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统治一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

③编码/解码理论认为受众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导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直接地被受众接受的。

但另一方面,该理论又认为经验学派提出的“选择性认知”夸大了受众的选择自由,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封闭性,主导的文化秩序会限制受众的解码自由。

即使
是对抗式解读,也会在先解读出主导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反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向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主导符码的否定。

④在编码/解码理论看来,主导的意识形态希望把某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想强行固定下来,而受控者则希望这一关系保持流动性。

因此,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斗争。

编码和解码理论说明,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妥协和对抗过程。

三、通俗文化研究
1.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需要区分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通俗文化
popular culture除了被翻译为“通俗文化”之外,还可以译为“流行文化”。

英文中这两个意思都有。

但通俗和流行都是相对的,通俗与高雅的界限并不分明。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高雅与通俗,并没有客观的区分标准,它们只是用来区隔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而已。

随着社会的分层,流行也具有层次性,某一阶层的流行文化可能对另一阶层而言就是非流行文化。

关于通俗文化,学术界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理论,约翰·斯道雷把它们归纳为6类。

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可以总结为以下七类理论:
①最为一般的看法:认为通俗文化只是一种广泛受人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②如果通俗文化是人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所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么通俗文化是一种“剩余文化”,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实践。

这种看法来自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化精英。

③通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即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

这一看法来自于文化保守主义者。

④通俗文化是“文化工业”,是统治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大众的所进行的巧妙的思想控制。

这一看法主要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

⑤通俗文化是一种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这一看法来自于社会主义理论家,它与我国的“大众(的)文化”和“工农兵文化”很接近,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⑥这种理解来自于葛兰西的理论,特别是霸权理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通俗文化是社会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所。

⑦后现代理论的通俗文化观,主要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认为通俗文化制造了一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模糊了“真实”与符号之间的界线。

(2)“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文化精英们轻蔑地指称中下层民众文化时使用的概念,由于它具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贬义色彩,当代学术研究中已经很少使用。

中文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与现代的具有商业性流行性的“通俗文化”的所指存在着较大差异。

(3)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主要是指平民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文化,比如各种传统仪式、活动、民间工艺等。

但是现代的“通俗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已经不再是民间自发的文化形式,而是商业化、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形态。

2.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的提法来自于近代社会学者关于“大众社会”的理论,该概念出现在150年前,一些著名的社会学者和哲学家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人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