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局面:观察北宋史的一个视角作者:金飞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2期关键词文治,北宋,君臣关系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46-06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依托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比如,以往提到宋朝,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积贫积弱,但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新成果表明,“不能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的全部历史特征”。
①不仅宋朝的商品经济成熟到可与欧洲媲美,宋朝还成就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文治局面。
学术界的新认识、新观点,应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得到体现。
本文试图从多学科渗透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领略宋朝的文治局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赵普”一课有这样一段描述:(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学生很困惑:赵普连续四次向皇帝推荐人才,明明宋太祖很生气,甚至“怒不可遏”地将奏折撕碎了扔在地上,为何最终还是接受了赵普的建议?语文教材旨在赞扬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但武将出生的宋太祖同样应该得到赞扬,尽管宋太祖怒不可遏,但毕竟还是冷静下来了,而且接受了赵普并不太客气的建议,而没有像一些帝王一样大开杀戒。
面对学生的疑问,笔者意识到学生似乎是在自觉地进行知识在学科间的迁移。
因为学生刚刚在教育部统编七年级教材上学过“北宋的政治”这一课,宋太祖顺应了唐末五代乱世局面下人心思治的历史发展潮流,实现国家统一,并且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制度建构,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至于如何理解文治局面,历史教材并没有详细介绍,显然,语文教材的材料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后来,笔者无意中又在一张语文试卷上发现了一段关于宋代文治局面的阅读理解题,选文出自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先生一篇广泛传播的美文《如果可以我愿意穿越回宋朝》,里面有一些文字,值得历史教师细细品读:与汉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宋代)一百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宋代的皇帝对知识分子很尊重,一百年没有杀过一人,看着实在讨厌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时间,突然想念了,再召回来。
文人之间也吵架,但都不会往死里整……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
这段文字或许有些文学化色彩,但清晰地展现出宋朝的文治特征,此外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学者都有类似的想法,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宋朝最适合人类居住,“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宋代文治局面?笔者想到了认真研读不同版本教材及学术界研究现状两种思路,引导学生加深对宋代文治局面的理解。
2011版课标新教材特别重视介绍北宋的历史,其中对宋代“文治局面”的表述,以下五种新教材如是说:北师大版:介绍宋朝推行文官政治,提到宋朝士人受到社会尊重,还提到“宋朝以不杀大臣、士人、谏官为‘祖宗家法’,形成平和、宽缓、理性的政治氛围”。
岳麓版:介绍宋朝崇尚文治,重视文教,在小字中还提到,宋太祖以祖宗誓词的形式要求“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使得文官政治得以保障。
华东师大版:指出宋初皇帝重视文人士大夫“能听取他们的谏言,共同商量朝政大事”,并在小字內容里面介绍统治者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文人士大夫试图“致君尧舜”的道德情怀。
河北版:提到宋朝重文轻武,通过考试选拔文人担任军政要职,在课后的知识拓展中还提到了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楷模包拯。
川教版:提到宋朝重用文臣,推行文官主政,抑制武将,还提到了宋太祖的一项治国方略:宰相须用读书人。
不难看出,不同版本教材都特别重视发掘宋朝的文治特色。
综合语文和历史两门教材的表述,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理解为:一种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一种文化昌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不仅宋朝皇帝极其宽容与开明,文人士大夫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宋朝的文治局面,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渗透。
介绍宋朝的文治局面,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文治局面的背景——表现——影响,引导学生从前后贯通的角度全面看待历史。
环节一:宋初治国道路的选择——文治还是武功?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宋太祖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
”——《宋史》本纪第三引入宋初君臣围绕宋代长治久安问题进行的两段著名对话,引导学生从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思考北宋制度革新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王朝就得想方设法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轮廓,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
”①宋朝开国之君试图通过文化策略的支撑,重建唐末五代已经紊乱的社会思想秩序。
宋太祖根据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奉行文德治国,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旨在避免唐末五代武将专权、藩镇割据,跋扈军人肆意践踏法律、草菅人命的悲剧重演,力图推动社会安定有序。
在宋太祖看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因而其政策更加理性和务实,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为何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而宋朝政局稳定,且立国300多年。
正如研究表明:与前代的一些最高统治者不尽相同的是,宋初统治者“更为审慎地汲取了历史的经验,制止动乱的思路比较清晰,终于成功地维持并且发展了稳定的局面”。
①环节二:宋代文治局面的具体内容1.“杯酒释兵权”——走向文治的第一步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开国之君在建立政权之后,往往以杀戮立威,即大杀曾辅佐自己夺得帝位的功臣战将,来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其中以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最为著名。
惟有宋太祖反其道而行之。
“杯酒释兵权”,于杯觥交错间简单而又直接地解决了历朝开国之君都深感棘手的难题。
因此“杯酒释兵权”就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从而成为千古佳话。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引导学生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介绍西汉初年以及明朝初年,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的事例,体会“兔死狗烹”的暴力手段带来的社会恐慌,引导学生体会宋初采用非常温和的方式,不仅避免了“黄袍加身”故事的重演,加速了武人干政的结束,还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营造了一种比较文明和理性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更加宽容和自由,使得社会出现发展进步的蓬勃生机。
2.强干弱枝、文官治国、权力制衡——消除武将专权的百年隐患逐步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
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需听命于枢密院。
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蔡襄引导学生阅读上述两段材料,得出结论:北宋针对前朝积弊,解除大将兵权,实行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并推行文臣统兵、文官治国的局面,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也多由文官担任,甚至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
文官治国的同时,为防止文官专权,推行权力制衡原则,在中央推行“二府三司制”使得权力相互制衡,避免权相祸国,在地方由担任京官的文臣任地方知州,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并设置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文官治国的理念使得皇帝与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之间维持着共治天下的局面,“前朝反复出现的无论有理与否、君主绝对意志畅行无阻的现象,在宋代基本没有出现。
有宋一代,皇权、相权的彼此消长,并不意味着二者势力的恶性竞争、你死我活。
无论谁强谁弱,基本保持君臣‘共治天下’的和谐状态。
”②既保证了专制皇权的高度效能,又避免了过于专横的非理性弊端。
文官政治取代唐末五代长期推行的军人政治,使得宋朝最终出现了“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理想境界,控制军权的措施也对历代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3.中央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法律化太祖即位,常令后苑作造熏笼,数日不至。
太祖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曹、本曹下本局,覆奏,又得旨,复依,方下制造,乃进御。
以经历诸处,行遣至速须数日。
”太祖质问赵普,上日:“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熏笼。
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普日:“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
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
”太祖大喜日:“此条贯极妙!”——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尽管最后由皇帝裁决并发布诏书,但“诏书由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起草前他们会拿到被称为‘词头’的提纲,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封还词头(封驳)”,诏书起草结束后由给事中负责审议,“如果给事中反对其中的内容,可以将其退回”,“文书传递过程中,台谏也可以要求行政部门修改”。
——[日]平田茂树:《日本政治史研究述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宋代决策和文书起草过程呈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特征,可以避免皇帝凭一时喜怒而乾纲独断,尽管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力,“但是,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的方式颁布施行。
直接自宫内颁出的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①以往研究批评这种做法影响决策效率,但实际上“可以纠正政策中的偏差”。
②4.从科举制改革的视角看待宋代文治局面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劝学诗》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宋)田况:《儒林公议》引导学生认识北宋重视教育事业,并大力推动科举制改革,使得状元及第更加荣耀,宋太祖更是大力倡导“宰相须用读书人”,大力推行殿试制度。
此外宋朝科举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取士不分门第,“唐代虽然建立了科举制,但终唐一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员整体队伍中仍占少数,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问家世,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取方式,到宋朝才成定制……如果说科举制是古代社会的‘一大变革’,那么这一变革是在宋代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