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美术

清代美术



古柏图轴
赵之谦

• 梅 花 金 鱼 图 轴 虚 谷 清
• 钣 石 山 农 像 任 颐 清
• 葫 芦 图 吴 昌 硕 清
岭南画派
自清代晚期广州被闢为通商港口以来,广东成为一 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也应 运而生,他们吸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 为中国画发展开拓出一条新路。开此派风气之先的是「二 居」──居巢、居廉两位堂兄弟︰ 居巢(1811~1865年),善作花鸟,重视自然写生, 提出「不能形似那能神」的观念,作品工中兼写,以形写 神的手法,发展了工笔花鸟画法,从《居巢作品集》中可 领略其风貌。 居廉(1828~1904年),画风与其兄相近,善用没 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彩未乾时,加入粉和 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文静抒情的意趣,代表作《花卉 草虫图册》(1873,广州美术馆)。
概述
清初的绘画中心仍在江南,山水画家大多继承明末传统,其中“四 王”集中心力取法于华亭派,并上承宋元、集传统大成而更重视笔 墨传统功力。“四僧”则代表了虽不废弃传统,但更注重抒发个性、 大胆创造的风格。清代中期绘画中心的扬州是商品重镇,被称为 “扬州画派”的一些画家继承清初“四僧”的传统,把写意画发展 得更加豪纵古拙而充满个性,也更雅俗共赏或更关注现实。 清代宫廷绘画活动比明代频繁,并任用欧洲画家,为绘画技法的发 展起了一定作用。民间绘画承明代之风有很大进展,民间年画的兴 盛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城市、宫殿、寺观、陵墓、园林等建筑艺术都很有成就。 工艺美术上承宋元,制作有显著提高,民族间互相学习、融合的趋 势也不断发展,同时传统工艺开始引入一些外来制造原料,以及模 仿与吸收外来制造手法。
金农(号冬心,1687~1764年)的水墨梅、竹、人物、 山水。 郑燮(号板桥,1693~1765年)的兰、竹,例如 《丛竹图》(1763,北京故宫博物院)、《兰竹石图》 (扬州市博物馆)。 汪士慎(1686~1759年)和李方膺(1695~1755年) 的墨梅。 李鳝(1686~1762年)的写意花卉。 黄慎(1687~1770年尚在)和罗聘(1733~1799年) 的人物。 华岩(1682~1756年)的小写意花鸟。 高翔(1688~1752年)的山水画。 其它较有名者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人。

仕女图册
焦秉贞


乞巧图卷
丁观鹏


避暑山庄图轴
冷枚


英骥子图
郎世宁

• 弘 历 观 画 图 轴 郎 世 宁 清
• 松 鹤 图 郎 世 宁 、 唐 岱 清
扬州八怪
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云集,人 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 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 「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扬州八 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实际上是泛指代表扬州画 坛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已经 是职业化的文人画家或是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 他们的共通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 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
李方膺

清代晚期(自嘉庆、道光至清末)
海派画家 上海自近百年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文人、画家纷 纷聚集此地。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绘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技 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风尚,被称为「海派」。此期代表画家有︰ 赵之谦(1829~84年),主要活动在浙、赣。他将书法、篆 刻上的古拙风格移入绘画,使长期流行的那种柔媚纤细的画风一变 为清末大写意花卉画的挺拔、峻峭、浓艳与厚重。色彩上则吸收民 间赋彩的一些优点,变清淡为艳丽。 虚谷(1824~1896年),原姓朱,名虚白,后来出家为僧, 住在扬州,到上海卖画。他擅长画动物和花卉蔬果,尤以画金鱼、 松鼠著名。金鱼眼夸张得特别大,松鼠毛则以枯涩的乾笔皴擦以表 现毛的质感。例如《紫藤金鱼》(1893,日本桥本末吉藏)、《枇 杷图轴》(1896,南京博物院)。
清代美术
时代背景
清代(1644~1911年)皇朝以满洲人入主中原, 继承明朝各种制度,以残酷的手段,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拥护和巩固其政权。士人学子在 满清政府诱惑和镇压兼施的政策压力下,不得意而 避谈世事,思想界异常沈闷。 乾隆年间,皇帝对文艺学术书画颇为爱好, 在美术方面,朝廷设有专门培养画家的机构,从事 艺术创作。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古代中国发生了 社会性质上的重大变化,艺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地受 到社会变动的影响,有旧的延续,也有新的萌芽。

木叶丹黄图
龚贤

• 山 居 图 高 岑 清

金陵八家山水册(之一)
樊圻

清代中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清代宫廷画家初类工匠,地位不高;中期之后宫廷画家渐多, 地位有所改善。宫廷山水花鸟绘画因文人化的倾向,陈陈相因,缺 乏生气。人物画常描述国家重要大事,很有历史价值,但艺术评价 不高。 人物画有传统工笔重彩和白描法,如徐扬的《南巡图》等; 还有吸收西法比较写实的画法,如焦秉贞的仕女图册等。 花鸟画有宗法黄筌的工笔写生和恽寿平的没骨法,如蒋廷锡、 邹一桂等。 山水画则多属「四王」派系,且大写意画法未在宫中传布,如 唐岱、徐扬 还有一批外国画家,带入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 西合璧的新画风,深受皇帝器重。例如意大利来的郎世宁、捷克来 的艾启蒙、德国来的贺清泰等。其中郎世宁最有名,代表作《乾隆 大阅图》、《八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油画《香妃像》等。
王时敏(1592~1680年),号烟客,重笔墨风格,直追黄公 望 王鉴(1598~1677年),代表作《仿王蒙秋山图》《夏山图》 等。 王原祁(1642~1715年),号麓台,王时敏孙,喜用乾笔积 墨法,笔墨气味较其祖父更精细,代表作《辋川图》等。 王翬(1632~1717年),字石谷,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 面、成就比较突出的画家,善于囊括古来各家各派传统,也能观察 自然,功力深厚,面貌多样。 吴历(1632~1718年),字渔山,与王翬同乡,同师于王时 敏,晚年入耶稣教,艺术亦宗元人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作品丘壑 多姿,笔墨苍润,风格淳厚深秀。 恽寿平(1633~1690年),初名格,号南田,早期师法元人 画山水,晚年专攻花卉,创为没骨法,以宋法远元格,以极似求不 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花卉册》(1686,上海博物 馆)等。
• 答 菊 图 王 时 敏 清
• 仙 山 楼 阁 图 王 时 敏 清
• 仿 巨 然 山 水 图 轴 王 翚 清

仿古山水册
王翚

• 仿 高 房 山 云 山 图 王 原 祁 清
• 晴 云 涧 壑 图 吴 历 清

设色花卉册
恽寿平

四僧画派
「四僧」画派画家大多是明末遗民,居住江南,政 治上不与满清政府合作,艺术上反正统派画家,主张抒发 个性反对陈陈相因。因此,作品往往感情真挚、强烈,风 格独特、新颖。代表画家有︰ 石涛(约1641~1707年),本姓朱,名若极,出家 后改名元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 瞎尊者等。所画山水,善用乾湿浓淡的墨法,表现山川的 氤氲气象和浑厚姿态;笔法灵活,善于用点,多种皴法并 用,粗笔细笔兼能;构图新奇,讲求气势。是清初富于创 造性的一位杰出画家,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诗画册》(24.5×38cm,广州美术馆)、《墨竹》、 《诗意山水》(台北黄君璧藏)等。 北故宫博薰(1835~1893)兄弟。任熊长于 画人物,兼工花鸟和山水,主要师法陈洪绶,作风高古谨严,笔力 刚健,勾勒方硬,有装饰风。任薰受其兄影响,风格上很相似。任 熊子任预(1853~1901),继承家法,亦善绘事。 任颐(1840~1895年),浙江绍兴人,初名润,字小楼,后 改字伯年。随任薰学画,长期定居上海,是「四任」中最为突出者。 所绘人物画,题材广阔,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通俗易懂, 如《苏武牧羊》、《钟馗》(辽宁省博物馆)、《女娲补天》等。 肖像画则继承传统,他擅长默记,平时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造型能 力的训练,吸收其父民间写真术及曾鲸派先画没骨再赋彩的画法, 代表作如《高邕之像》、《酸寒尉像》(1888,浙江省博物馆)) 等。他的艺术成熟期花鸟画创作最多,技法上以勾勒和没骨相结合 的小写意画最为突出,善于将处于运动中的花鸟,以瞬间的姿态描 写于画面而不失其动感,代表作《五瑞图》、《没骨花鸟图册》 (1885,北京中国美术馆)、《春江水暖图》、《牡丹图》等。

杂画册
华嵒


花鸟草虫图册
黄慎

• 渔 翁 渔 妇 图 轴 黄 慎 清
• 玉 壶 春 色 图 轴 金 农 清

梅花图册
金农


丁敬像轴
罗聘

• 兰 竹 石 图 轴 郑 燮 清
• 兰 竹 图 轴 郑 燮 清
• 蕉 竹 图 轴 李 鱓 清
• 潇 湘 风 竹 图 轴 李 方 膺 清

梅花图卷
艺术特质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著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 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 人画创作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画家追求笔情墨趣,风格技 巧争奇斗艳。在明代后期形成的诸画派,到清代更是分支 繁衍,派系林立。 雕塑艺术也承继明代遗风,在大中型雕塑方面及佛 教造像方面衰落不振,却在装饰雕刻及小品观赏性雕塑方 面显示了活力。 清代学术风气不重创新,而重考古。乾嘉时期,随 著金石考据学的勃兴,大量金石碑版被发掘出土,不少人 由于考据而学书,书法逐渐转向碑学。至清代晚期,书坛 已是碑学的天下。

梅竹图卷
石涛


诗画册
石涛

八大(1626~1705年),本姓朱,名耷,号雪个、 八大山人等。山水画原学董其昌,明亡后变调,以 山水寄情,意境苍凉悽楚,笔墨沈郁含蓄,使人有 「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作品有《秋林亭子图》、 《松谷山村图》等。他的拟人化的鱼鸟,空灵流动 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忧愤感情的笔墨,在 艺术史上评价极高,例如《安晚帖》(日本墨友 庄)、《河上花图》、《写生册》(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