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浩瀚的地中海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理想国》为世人勾勒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

著作里蕴含的正义、至善的思想,具有超越时间、空间、历史的永恒价值。

一、全书基本框架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这部“哲学大全”融合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各方面领域,涉及到家庭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教育问题、文艺问题、男女平等问题,学究天人,震古烁今;个中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品鉴。

全书共十卷。

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

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

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第八卷到第十卷论证哲学王统治的贵族政体相比于其他政体的优越性,并号召人们勇于追求正义和智慧。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每个人各司其职,这就是正义。

二、重大理论贡献《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整本书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洞见,这里只介绍三个:正义、哲学王、洞穴人假设。

正义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

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

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

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

推而广之广而推之,每个人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这才符合正义的标准。

同时,根据城邦的正义,推出个人的正义:每个人自身内在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个的作用,那么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着他本分的事。

苏老逐一驳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快活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

在开篇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可以看出正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的分量,他对正义是多么的憧憬和向往。

哲学王《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种比一种坏。

哲学王统治下的国家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因为在理想国中,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有些人借此批评柏拉图,认为其是独裁者的代言人。

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哲学王的概念。

哲学王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依次为数学、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和音,最后是最重要的辩证法。

哲学王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和善,他们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就会让内心的欲望胜过自己的理性,这样的人治国是万万不可的。

柏拉图也承认实现这样的理想国很困难,并告诫如果有哲学家做了统治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洞穴人假设洞穴人假设恐怕是《理想国》中最具有隐喻意义的哲学假设,也是最能体现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假设,它成了西方哲学的经典寓言。

假定有一些囚徒从小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面朝着洞壁。

洞外有一堆火,在洞壁上映照出来往木偶的影子;那些囚徒一定会以为这些影子就是客观的存在。

可是如果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被一种强制力量解开束缚朝洞口望去,他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实物”不过是外面木偶的影子。

当他极不情愿地被那一种神秘力量拽出洞穴时,他还会渐渐发现所谓的木偶这些实物也不过是太阳的影子。

到那时,他就不会在满足于洞穴里与其他囚徒“快乐”的生活;他会返回洞穴试图解放其他的囚徒。

当然,其他的人不会相信他说的话,甚至会把他作为异端处死。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在这个寓言中,洞内世界就比喻现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

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玩物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洞穴人假设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值得我们仔细思索,否则我们不可能理解柏拉图的深意。

三、我的感想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思想必然带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对于《理想国》中一些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可求全责备。

但是,柏拉图的许多深邃的洞见,不容否认。

柏拉图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留给后人以《理想国》这一人类智慧的成果。

后辈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其安。

我这里仅仅对《理想国》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洞穴人假设表达我的感想。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我们暂且不谈谁对谁错,本来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要明白洞穴人假设的内涵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必须首先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有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

可见世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可知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在可见世界里,太阳居于最高地位,太阳下的万物不过是太阳的影像;同样,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不过是善的影像。

在“日喻”中,柏拉图指出:“太阳跟视觉与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善是万事万物的根源,至善是永恒的价值追求。

那么,洞穴人假设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开始时都是那些被束缚在洞穴的囚徒,年复一年面对着洞壁,无法转头,天真地以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某种强制性力量解开了我们的束缚,迫使我们转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过是虚幻的影像。

这种强制性力量,就是教育。

本来,柏拉图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也是为了寻找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存在的本质差别。

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求真,就像假设里那一股力量使囚徒发现自己原以为的“真”其实不过是实物的影像;教育的本质其次是求善,诚如柏拉图所说,善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就像假设里那一股力量使囚徒灵魂转向,开始透过影像的迷雾去寻找真理与智慧。

反观现代深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影响的教育,远远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的教育还在教导学子求真求善吗?还在教导学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吗?什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被那些“教育家”扔进了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实用技术,不再关心灵魂的发展。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第三种人,不配享有政治权力。

我们现在也就更容易理解柏拉图为什么反复强调要让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教育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本身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

习惯于洞穴生活的囚徒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只有强迫他出来。

我们的教育不能屈从于世俗的压力,不能把标准降到世俗的水平。

教育就是要引领我们求善求真,要使我们的灵魂转向,转向光明,转向真理。

记得柏拉图在书中提出的审查制度,也就是删去《荷马史诗》中表现神的不道德的内容,因为柏拉图认为必须对年轻人加以最纯洁的教育!这虽然有些极端、矫枉过正,但是如果教育不能使人保持对真善美的向往,我们还要教育干什么呢?有些人始终对强迫反感,我认为强迫有正义的强迫也有非正义的强迫。

类似君主专制的强迫是非正义的强迫,教育对人们向善的强迫是正义的强迫。

我不知道是不是人性本恶,我只是认为不能希求每个人都人性善。

我认为教育使人之为人,使人实现灵魂的升华,正是对人类自由的维护!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真令人不胜悲哀。

表面上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思想品德课,表面上我们始终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压倒一切,学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输,而不是灵魂的引领。

复旦前校长杨玉良先生曾说:“只有良好技术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专门训练的狗。

”我想,在柏拉图心里,他对雅典城邦衰落后只知道争权夺利的雅典公民恐怕也是这样看的吧?至善、正义、真理,体现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高贵。

如果我们自甘堕落,那么与禽兽何异?在理想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哲学王,而是在这个哲学王的引领下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求真求善。

难以忘记《理想国》的最后几句话,就让它们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与恶。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

这位眼眸与思想都深邃得如同历史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这一部巨著中,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精、思虑之深,无不令人拍掌、起敬。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国度,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想。

《理想国》一书,燃烧着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两千年来的哲学史为注脚,“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

为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

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