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0—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天河区05届初三语文中心组2000—2004年中考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考点归纳一、语音2001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浅尝辄止谪守巴陵B.不辍劳作缀满繁星C.瞠目结舌堂而皇之D.杞人忧天挤眉弄眼2003年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禁锢(ɡù)干涸(ɡù)B.匮(kuì)乏反馈(kuì)C. 怅zhàng)然膨胀(zhàng)D. 估(ɡū)计枯(ɡū)萎2004年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财产的半数将被没(mò)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chǔ)置,他人不得过问。

B.卖豆腐赚了几个钱,称(chēnɡ)回两斤面,怕叫东家看见,揣(chuǎi)在怀里四五天了。

C.白杨树没有婆娑(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qiú)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D.乌珠迸(bènɡ)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zhàn)将出来。

二、错别字2001 年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朦胧欲睡巧夺天功B.随机应变慢不经心C.暗然失色荼毒生灵D.出类拔萃性命攸关2003年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省领导希望医务人员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励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B.令人瞩目的伊拉克战争打响后,许多扑溯迷离、真假难辨的信息出现在各种媒体上C.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有丝毫懈D.天空中的各种云块,正在不断地堆积着,分裂着,舒展着,飘散着,变换莫测。

2004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恶势力猖獗之际,有的人苟且偷生、不辨是非,有的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B.生意场上,判断要准确,决定要坚决,绝对不能忧柔寡断,否则将会坐失良机。

C.教书育人,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在座的各位教师是责无旁代、义不容辞的。

D.现在有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党的宗旨,循私舞弊,贪污腐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词语运用2001年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我(小伙计)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孔乙己)从衣袋里出四文大钱,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来的。

A.掏放爬B.掏排走C.摸放走D.摸排爬2003年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工商局清查并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一定要按严肃处理。

③中国是全世界出产竹子和种类最多的国家,竹艺手工业蓬勃发展,竹艺产品远销世界。

A. 烧毁刑罚数量B. 销毁刑法数量C. 烧毁刑法数目D. 销毁刑罚数目2004年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得当的一项是A.如果作者的想像过于离奇,描述过于夸张,就是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B.他们办移风易俗婚事,此事传开后,成为佳话,村镇人家的婚嫁,纷纷效尤。

C.花花绿绿的世界,其中有多少虚伪、欺诈、凶残,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D.他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尽管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劝导他,但是都无济于事。

四、成语使用2001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B.天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C.黄老师没有个人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2003年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所谓“赠人玫瑰,与人同香”!B.广东洛溪镇这个弹丸之地,曾凭着开发者独有的眼光和实力,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的辉煌。

C.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美丽图画。

D.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尽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

五、病句2001年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请你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C.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2003年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律教育,防止青年学生不违法犯法。

☺2004年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六、句序2004年5.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一张一米宽的木床挨着炉子,两头的床脚是两摞石头。

②一只铁皮炉子安在房子当间,铁皮烟囱穿过房顶伸到屋外。

③床板上铺着一块鲜艳的垫子,垫子上摆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白色方枕头。

④进了门是这户人家的厨房兼起居室。

⑤走过一块块草地,跨过一条条小溪,我们来到了扎西家的白房子跟前。

A.⑤④②③①B. ④①②③⑤C. ⑤④①②③D.⑤④②①③七、语言的实际运用2001年6.填到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与前面最连贯的一项是: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

A.这劳动的场景使他深深地激动了。

B.他深深地激动了这劳动的场景。

C.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了。

D.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了他。

2003年6.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显示的是一种静默地力量,种空白的丰满。

尤其是在水墨画中,,也从中可以看出位作者的胸襟人品。

①表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②就像音乐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③“计白当黑”被运用得出神入化④作者运用“计白当黑”出神入化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004年6.下面场合中,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又想把话说得委婉,表达恰当的一项是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

这时,班长说:“ ”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C.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D.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八、文学常识九、值得注意的地方1.稳中有变。

语音、错别字、词语的运用、病句、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五题每年都考。

成语每年都有牵涉,句序是新增的,成语的运用04年没出现。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语文基础,着重考查应用。

3.重视了课本的利用。

语音等知识的句子皆出自课文。

4.考点出现了拓展与合并,如04年的第3小题词语的运用,融合了好几方面的知识。

5.今后语文教学要注意:1)用好语文课本这个基本工具;2)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3)训练时注意知识点的整合;4)关注考点的轮换与变化。

2000—200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部分分析及备考研究一、题型及分值比较二、考题内容形式比较古诗文默写部分内容形式比较古诗文默写部分内容形式比较文言阅读部分内容与形式分析文言阅读部分内容与形式分析诗歌鉴赏部分内容与形式分析三、新题型介绍新题型介绍·名句默写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

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填写在横线上。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

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

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

李清照的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

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新题型介绍·对对子新题型·加标点新题型·开放式问答题新题型介绍·综合题湖北省黄冈市唐雎不辱使命(节选)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2分)(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分)新题型介绍·综合题新题型·比较阅读四、备考建议1、古诗文教学要落实、强化,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受力。

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要忽视思维训练。

3、古诗文教学不要脱离古代文化的大课题,讲授相关知识时要适当联系课外。

4、要教给学生一些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2000—2004年中考课内现代文文段题型分析及应试建议(一)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占分情况:(二)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考察篇目及体裁情况:教材中才编为讲读课文。

虽然是课内文段,但比较生疏,对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学生来说等同于课外文段。

2.个人认为,近两年考察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机率较高。

(三)近五年中考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考察的能力层次情况:1.2000年以来,中考课内文段主要考察的知识点包括文段重点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论点提炼等。

2.2000、2001年,从对能力层次的考察来看,有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运用等考察,而从2002年开始,则主要侧重于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

3.从考察的角度和层次来看,专门考察某一点的题目越来越少,考察对文段整体理解的题目占了主流,即使是针对文段部分内容理解的题目,一般也都以整个文段为理解的背景。

(四)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应试建议:1.全面关注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阅读能力训练和提高的基本材料,从策略上讲,更应关注那些生疏的课文。

2.教材的学习应重在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运用基本方法进行整体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不能死记课文内容和即得习题。

3.增强课内阅读的迁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升到实际应用的层次,而不仅仅是记住方法。

2000—2004年中考课外文段考点分析及趋势展望2000-2004年中考对课外文段的考查从题型到能力要求变化不大,更强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鉴赏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

同时也紧紧扣住文体特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文体概念的理解。

第一卷课外文段分析一、题型:5年来这一部分的题型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种考察方式降低了考试的难度,并不以拉开距离为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