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QCS― 11 催化剂的技术性能介绍QCS― 11 是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是我公司专门为高CO、高水气比研究开发的催化剂。

已经在两个壳牌气化工艺一变使用。

和QCS-03/QCS-01催化剂相比,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另外,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

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目前高CO、高水气比工艺包括壳牌炉气化、航天炉气化、GSP 气化等,其中神华宁煤使用GSP是目前CO 和水气比最高的工艺,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最高。

我公司的QCS 系列催化剂采用镁- 铝-钛三元载体、稀土助剂,其活性稳定性、工况适应性是最好的,在与国外、国内催化剂对比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多验证,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利。

QCS― 11 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重油、渣油部分氧化法或煤气化法造气的变换工艺,促进含硫气体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适应宽温(220℃~550℃)、宽硫(工艺气硫含量≥0.01% v/v )和高水气比(0.2~2.0)。

该催化剂具有机械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脱除与吸附原料气中的氧和焦油等杂质或毒物。

对高空速,高水气比的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操作弹性较大。

具有稳定的变换活性,可延长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新鲜催化剂活性组份钴、钼以氧化钴、氧化钼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应首先进行硫化,使金属氧化物转变为硫化物。

可以用含硫工艺气体硫化,也可用硫化剂单独硫化。

QCS― 11 耐硫变换催化剂不含对设备和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硫化时也只有少量的水生成并随工艺气排出,对设备无危害。

主要特点为: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

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

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独特性能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抗水合性能好,适用高水气比:0.2-2.0,可耐5.0MPa 水蒸气分压。

耐热稳定性好,适合宽温变换:200-550℃。

适应高 CO 变换条件: CO 入口干基组成可达 75%。

容易硫化。

变换活性高,特别是低温、低硫变换活性。

机械强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好。

对高空速和宽水气比适应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吸灰和抗毒能力。

对 COS 和 HCN 有很强的加氢功能。

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气化流程,尤其是高 CO 高水气比的变换3.产品的使用3.1适用条件操作温度(℃) :200~ 550 操作压力( MPa ): 2.0~10.01、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1.1 物理性质 外观 外形尺寸( mm ): 堆密度( kg/l ): 径向抗压碎力( N/cm ): 比表面( m2/g )1.2 化学组成CoO (%): MoO 3(%): 助剂( %):载体:CO 变换活性( 350℃)2、产品质量指标 项目 抗压碎力( N/ 颗): CoO(%): MoO 3(%):兰绿色球形 直径 3.5~ 4.2 0.82~0.88 ≥ 200 ≥ 120 ≥ 3.5 ≥ 8.0 ≥5.0 TiO 2-MgO-Al 2O 3 三元尖晶石 ≥ 93% 指标 ≥ 200 ≥ 3.5运行空速(h-1): 1000~4000蒸汽/干气: 0.2~2.0预计使用寿命(a):2~6为了防止水汽冷凝,入口温度通常选择在高于水蒸汽露点温度25℃以上,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当出口CO含量超标时),可逐渐提高入口温度,使出口CO 含量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催化剂床层的热点温度不宜长时间超过500℃,否则将会缩短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3.2催化剂的装填催化剂的装填质量直接关系到床层的气流分布,床层的阻力降及催化剂的使用性能,因此应十分重视装填工作。

1)为了保证装填质量,要选择晴朗天气,并避开油污、灰尘及化学物质污染。

2)装填催化剂前,应该认真检查反应器,确保清洁干净,支撑栅格牢固。

在炉内壁标出耐火球、钢丝网、篦子板和催化剂的装填线。

3)在装填之前,通常没有必要对催化剂进行筛选,但是在运输及装卸过程中,由于不正确作业可能使催化剂损坏,若发现磨损或破碎则应过筛。

4)首先向炉底装Ф 50mm的耐火球,装至预定高度。

其上再装Ф 25mm耐火球100~200mm 的高度,铺二层钢丝网,然后装催化剂。

5)将催化剂慢慢吊至炉顶,缓慢侄入接有帆布口袋的漏斗或溜槽中,催化剂从帆布袋口流入炉内。

炉内有人手握帆布袋口,不断移动下料口位置,使催化剂按水平面上升。

催化剂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1米。

如炉内无人,则要分层装填,每层约0. 5m高催化剂,要整平之后再装下一层,防止疏密不均,在装填期间,如果需要在催化剂上走动,应垫上木板,使身体重量分散在木板上。

6)催化剂装好后,将表面耙平,覆盖两层钢丝网,再装入100~200mm 厚的拉西环或耐火球以及篦子板。

当确认催化剂装填质量合格,炉内无异物后封炉。

用空气或惰性气体吹扫至炉出口无粉尘为止。

7)为保证人身安全,在装填过程中的入炉人员需要配戴长管或过滤罐式防尘面具。

3.3 升温硫化首次开车升温时 ,为防止水蒸汽在催化剂上冷凝,应使用惰性气体(如空气或天然气, 最好是氮气)做为升温介质,当催化剂床层温度升至水蒸汽的露点温度以上时,可以改用 工艺气升温。

催化剂床层的升温速度可控制在 ≤ 50℃/h ,并根据可获得的最大的介质流量来设定压 力,以确保气体在催化剂床层上能有很好的流态分布。

在通常情况下, 气体的有效线速 应控制在设计值的 50~ 100%。

载气流量应保持在一次通过或循环操作时空速至少为 300h -1。

载气中氧含量应小于 0.05%。

当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 200~ 220℃时,可转入硫化程序。

如选用空气做升温介质,在导入硫化气之前必须用氮气或水蒸汽吹扫系统,以置换残余氧气。

常用的硫化剂有 H 2S 、CS 2 和 COS ,硫化反应可用下式表式:ΔH 0298= ― 13.4KJ/mol可以看出,反应( 3)发生时,要产生大量的热。

因此,如果用 CS 2 来硫化催化剂, 应控制加料速度,以防止催化剂床层超温。

温度达 200℃时, CS 2 的氢解才具有较大的转 化率。

硫化时,硫的加入量一般根据催化剂中的活性组份完全硫化来计算, QCS-01 催化剂 每 1000kg 约需 55kg 硫,加硫速度依催化剂床层温升情况而定。

由反应器出口 H 2S 含量大 大增加并与入口含量平衡来确定硫化结束。

温度大于 200℃时,硫化反应就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选用天然气或氮气加热催化剂 时应加入 5~10%氢气,以利于 CS 2 氢解。

硫化时,催化剂床层 ΔT 不超过 30℃。

硫化结 束时,将温度慢慢提升到规定的变换入口温度,一般不必要超过 300℃。

下面列出了循环氮气、工艺气一次通过的升温硫化程序供选择 1) CoO+H 2S CoS+H 2O MoO 3+2H 2S+H 2MoS 2+3H 2O ΔH 0298= ― 48.1KJ/mol 2) CS 2+ 4H 2 2H 2S+CH 4 ΔH 0298= ― 240.6KJ/mol 3)COS+H 2O CO 2+H 2SΔH 0298= ― 35.2KJ/mol 4)3.3.1 用循环氮气硫化1)用氮气彻底置换循环回路,并检查回路中无其它工艺气体漏入的可能。

2)通过变换炉的循环氮气应保持稳定的压力(一般0.5~1.5 MPa),以提供合适的空速,此值最好能高于300 h-1。

3)催化剂从室温开始升温,适宜的升温速度是每小时25℃,当入口温度升到120℃时恒温4~6 小时,以脱除催化剂中吸附的物理水,同时分离器注意排水,然后再继续升温至200~220℃,恒温3~4 小时拉平床层温度。

4)当床层的温度都稳定在200~220℃以后,把氢气加到氮气中,控制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00℃~220℃,分析变换炉入口氢气含量10~20%左右(进出口气体分析1 次/小时)。

5)二硫化碳贮槽加装二硫化碳后,打开二硫化碳贮槽的氮气(钢瓶氮)入口给二硫化碳贮槽充压,用背压阀控制压力大于系统压力0.2MPa~0.3MPa 时,稍开二硫化碳贮槽出口阀门,将少量二硫化碳压入系统,系统控制床层温升△T<30℃/hr,如床层温度上升过快,可减少或停止加入二硫化碳,同时加大N2 量,至床层温度冷却到250℃后再加入二硫化碳。

6)根据催化剂床层温度控制二硫化碳的加入量,一般控制二硫化碳的含量在0.2%~1.0%左右,在变换炉的进出口分析H2S 含量来确定。

7)硫化过程中入口温度维持在200℃~220℃,床层热点温度<350℃。

由于二硫化碳氢解产生一定的甲烷,循环系统要保持一定量的弛放气。

8)当出口有硫穿透催化剂床层时,逐步提高硫化压力至1.0MPa,提高入口温度继续硫化,当入口温度230℃~260℃时,热点温度300~320℃,变换炉出口有硫穿透,并且硫含量与进口硫含量基本持平,保持3 小时以上不再变化时,可认为硫化结束。

9)若串联几个反应器,当第一反应器的催化剂床层有硫穿透时,要注意调整第二反应器的入口温度200-220℃继续硫化。

整个硫化期间,应保持温度稳定,并且温升ΔT不应超过30℃。

10)硫化结束后,关闭二硫化碳入系统的阀门,二硫化碳贮槽泄压,回收剩余的二硫化碳;关闭补氮气阀、补氢气阀,停开工加热器高压蒸汽,停压缩机,开放空阀泄压。

11)变换系统用氮气置换合格,以10~15℃/h 的速度把入口温度提高到规定的反应温度。

然后将原料气送入催化剂床层,慢慢地把压力和温度调整到设计值。

在这个阶段,应该一直小心保持流速,并且根据压力调节气体流量。

注意催化剂上的气体有效线速度不超过设计值。

每个反应器的催化剂床层温度都必须保持在高于水蒸汽露点温度25℃以上。

3.3.2 用工艺气硫化采用工艺气一次通过法硫化催化剂,尤其是在较高压力下,应该注意存在甲烷化反应的可能。

为了防止此反应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此反应,应通过控制温度来限制(一般当温度高于400℃时,甲烷化反应才会明显发生)。

1)硫化前,应该用氮气吹净反应器。

2)按4.4.1 所述升温程序用氮气升温到200~220℃,然后,把湿工艺气加到氮气中(比例:湿工艺气:氮气=1:3)一起进入反应器,并保持温度和压力。

采用工艺气作原料,由于气体混合物中,氢气分压、CO 分压低,甲烷化反应的可能性很小,万一发生此反应导致超温时,可通过减少或切断工艺气,用氮气将催化剂床层冷却到250℃左右,再慢慢地加入湿工艺气继续硫化。

3)当催化剂床层温度稳定时,将湿工艺气流量增加一倍。

同时相应减少氮气,目的是使气体的线速度不超过允许值,此时气体的比率为:工艺气:氮气=1.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