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素养教育评价

创新素养教育评价

创新素养教育评价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赋予基础教育的历史重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校就已着手开展创新教育研究。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然而,对照社会发展对全民创新素养培育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学校教育主要将创新教育理解为精英教育,对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相对不足;除了课外实践活动外,如何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等。

对于学校来说,破解上述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思考并认识本校学生发展的特点与现状基础上,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基于学校课程和教育条件的有效载体与支撑。

虹桥中学持续多年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他们以“自然笔记”课程为基点,构建“自然笔记课程群”,借助科学的学习模型和课程设计的力量,撬动学生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建设与改善的有效经验。

一、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
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创新素养教育的内涵,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策略方法,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从学校层面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专家引领,有的放矢。

积极派遣教师参加区内外各级各类专家培训或邀请高校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创新素养的理论培训,帮助指导教师找准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培养点,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高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第二、加强校本培训。

把创新素养教育的交流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让教师在交流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形成创新素养教育探讨研究的氛围。

第三、以赛促教。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案例(创新素养教育案例、实践创新项目、我的创客故事、创新教育论文)评比,遴选优秀案例上报参加各市、区(县)域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夯实创新根基
课堂是创新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元,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落实创新素养的主阵地。

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分体现。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优化,利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微课等手段改变教与学的顺序。

从教学生学会知
识转变为组织学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将分组讨论、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法常态化。

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落实创新素养培养目标,提炼总结创新素养培养方法,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

其次要优化教学环境。

只有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要求硬件环境上的改善,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恰到好处,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三、完善课程体系,拓宽创新渠道
整个学校课程体系是由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类课程占比85%,拓展类课程占比15%。

基础类课程主要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所有国家要求开设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创新素养培养需要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校关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目标开展教学。

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拓展类课程。

通过校本课程,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丰富拓展类课程。

四、创新评价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评价本身具有激励的功能,因此,在创新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各学校都积极思考利用评价来激励师生,改变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来鼓励师生,在学校内形成创新的氛围。

从学校层面创新评价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分别是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和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在创新教师评价方面,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纳入到关系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中。

当评价和教师发展挂钩后,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投身到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上。

在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方面,部分学校将学生的创新发展列入到学生奖励中,通过奖励的方法,影响学生、激励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