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李聪甫治案
胡某某, 女,20岁。夏季患湿温病,壮热不 退,午后热升汗泄,头痛身重,耳聋目眩,胸 胁满痛,骨节烦疼,咳嗽呕吐,小溲短赤,时 泛粘沫,口中甜味。 诊视脉弦数,舌苔黄腻。 乃湿热蕴结中焦,清浊悖逆。湿郁于表,则身 重骨痛;湿蒸于上,则头痛耳聋;湿壅为热, 结于胸中膜原,不能从枢转运而出,则胸满胁 痛,为咳为呕;小溲短赤,乃湿阻通泄之路。 惟汗出,使表郁之湿从肌腠而解,当因势利导, 宣湿化浊。仿三仁汤意化裁,方用自定转枢化 浊汤。
疗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 化。先用辛芳淡泄,启上闸以开支河。 处方:藿香梗二钱 紫油朴—钱 法夏曲 一钱 橘子络一钱 茯苓皮四钱 白蔻壳一 钱 滑石末六钱 白通草一钱 生栀子四钱 生苡仁四钱 广郁金二钱 紫金锭二粒另 研冲
次诊:昨进辛淡泄湿,气机渐已通畅,头目尚 觉重痛、身痛已能转侧,胸膈稍开,壮热烙手, 汗出津津,大渴索饮,小溲赤涩,大便鹜溏, 舌苔黄腻,脉转数大。此为湿邪渐化,而伏温 化热内炽。法当清肺胃以滋化源,免致灼伤阳 明气液。 次方;天花粉一两 水竹茹八钱 金银花八钱 嫩连翘六钱 枯黄芩四钱 栀子— 两 淡竹叶六钱 滑石六钱 紫油朴一钱半 通 草—钱半 另用鲜芦根—斤,灯草芯三钱.煮 取水,煎药。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 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 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 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 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 标本同病。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 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湿热病
邪由上受,直趋中 道,故病多归膜原
湿热病属阳明太 阴经者居多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 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 局也。……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 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 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 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 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 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 原。……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 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湿热之证脉 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 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 人眼目也
[目的要求]
1.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篇的病因、病理、 证候、辨证规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3.理解背诵原文第1、2、3、8、9、10、 13条
阴湿2、阳湿3、涌泄31、瞀乱14、湿 滞阳明12、
辛开12、辛泄13、分利11、三焦分治 11、口噤4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 生 白 《 湿 热 病 篇 》 简 介
薛生白,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 号扫叶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1681 年,卒于1770年。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 多才,工画兰,善拳勇,精于医学,尤其擅 长湿热病的治疗。
薛氏医学方面的著作有《医经原旨》、 《扫叶庄医案》等,名传于世影响最大 的著作是《湿热病篇》。在文学方面的 著作有《吾以吾集》、《一瓢诗话》等。
二诊:10月4日。服药后热势稍减。因 湿热之邪难以速祛,故再守原方服药四 剂,以冀全功。
三诊:10月7日。体温已退至37.l℃,唯 觉颈部痠痛。继服原方药两剂,遂诸症 若失,于10月2日痊愈出院。
(二)邪在卫表
【原文】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 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 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 去羌活。(2)
诊查:证见发热,午后热重,汗出热不解,头 晕而沉,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周身疲乏倦 怠。
辨证:湿遏热伏,午后热甚汗出而热不解; 湿热下注,小便色黄。病在中焦,弥漫上下。
治法:拟辛开苦降,佐以芳香淡渗之味
处方:佩兰叶10克(后下) 藿香10克 (后下) 杏仁10克 淡豆豉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木香6克 马尾连10克 前胡6克 大 腹皮10克 炒麦芽10克 栀子6克。三剂,水 煎服。忌食胆荤、甜腻。
瞀乱 地浆水
视物不明,心中闷乱, 昏不知人。
把新汲水倒入约三尺 深的黄土坑,待其沉 淀后,取清液用。有 清暑解毒作用。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证治
秽浊气盛 素体虚弱 湿热内盛
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气机逆乱
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
发热、头胀重、脘闷、 恶心呕逆、手足逆冷、 苔腻垢浊
痧证(发痧)
治法:辛通开闭、化湿辟秽 选药: 草果、槟榔—辛开理气 菖蒲、芫荽—芳香辟秽 六一散—清利湿热 皂角—辟秽解毒
【原文】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 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 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 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 去苍术皮。(3)
自注: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 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 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 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 伤表之候。
阴湿伤表
阳湿伤表
病邪 阴湿
阳湿
病位 太阳之表(卫表) 阳明之表
共症 发热恶寒,胸脘痞闷,肢体困重,苔腻等
异症 寒多热少,无汗
热多寒少,汗出,肌 肉关节疼痛
治法 芳香辛散,辛凉宣透 芳香辛散,清利湿热
(三)邪在气分----邪在上焦
【原文】 6.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 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 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 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31)
三诊:前方连进两剂,各症次第蠲除, 热汗时出,渴不多饮,神倦气乏,脉细 而数,舌赤苔薄,干而无津。此为湿去 热未净,津气液灼伤。法当清养肺胃, 宣气通津。 三方:淡竹叶四钱 花粉八 钱 西洋参钱半 枯芩一钱半 象贝八钱 枇杷叶六钱刷去毛 水竹茹四钱 活水芦
根二两效果:服药三剂,气复神健。去 淡竹、枯芩又服二剂,嘱其饮食调养, 善后勿药而瘳。
香青蒿10克 淡黄芩10克 苦杏仁10克 生苡 仁10克 瓜萎仁10克 姜半夏7克 鲜芦根12克 大豆卷10克 鲜竹茹10克 佩兰梗7克 青陈皮 各5克 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0克 经诊两周, 以本方出入加减:身痛加秦艽,胸胁满痛加枳 壳、郁金,咳嗽痰结加旋覆花、浙贝母或枇把 叶,呕恶加厚朴、藿梗,耳聋昏瞀加滁菊花、 九节菖蒲,小溲短涩加赤茯苓。如身热不清, 脉呈细数,舌质光绛,为营血受伤,气液两 耗.勉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原则.治以 利枢透热。方用自定转枢退热汤
诊查:察其面色不华,形体偏瘦,舌质暗 红,苔黄腻满布。细询之,口渴而不欲
饮,神疲纳差,小溲微黄,大便一、二 日一解,质干,按其脉,弦而稍数。
临床多用中成药,如玉枢丹、紫金锭、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刮痧法;
针刺法。
2.邪在中焦
【原文】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 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 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 味。(8)
自注: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 若夏月腠理大开,毛窍疏通,安得成疟。 而寒热有定期,如疟证发作者,以膜原 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湿热阻遏,则营卫 气争,证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仿 又可达原饮之例。盖一由外凉束,一由 内湿阻也。
津枯邪滞35、主客浑受34、圊血23、 血液内燥23、
下泉不足24、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 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自注: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 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 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 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 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 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 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谢昌仁治案
主诉:恙起两旬余,初感恶寒、微热,鼻流清 涕,经治上呼吸道症状逐渐消失,嗣后恶寒发 热呈规律性,每天傍晚六至七点钟即感恶寒, 翌晨二、三点钟寒战,每欲盖两条棉被方缓, 继之发热,体温高达39~39.8℃,但无汗出, 须臾体温渐降,然至傍晚六、七点钟又感恶寒, 如此反复,缠绵不已。病程中,曾予中药及抗 生素治疗,均未奏效。遂邀我会诊
自注:此与第九条宜参看,彼属余邪, 法当轻散;此则浊邪蒙闭上焦,故懊忄 农 脘闷。眼欲闭者,肺气不舒也。时谵 语者,邪郁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 除。《经》曰:“高者越之”。用栀豉 汤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而开心胸之表, 邪从吐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