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1)
二、发展阶段:
1、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3、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
4、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5、学生创作、师辅导
三、作业展示、评价
四、收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请仔细观察此幅画,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跳皮筋)---主体环境(校园)——背景老师揭开主题:主体与背景(出示课件)
2、整体感知形成表象
(1)、老师出示几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如家里、游乐场所等。
3、技法示范学生实践
老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老师总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4、拓展延伸自主创作
一副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人或物作为主体,而背景就成了陪衬。
主体与背景如果表现的好,画面就会更加生动感人。
如何做到生动感人呢?
讨论作画步骤: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然后小组讨论分工问题,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
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让负责完成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相互学习,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团结意识。
)
A、先画主体
B、添加陪衬背景
C、整理完成
5、作业展品课堂小结
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由1至2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提出评价标准:运用绘画的形式鲜明的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使表现的绘画内容和谐统一。
评价方式: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总结
在制作本节课的课件时,我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了多组图片比较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并知道主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加入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