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③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④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①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露天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

同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③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②气候
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条):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②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③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②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煤矿枯竭、工人失业等
(2)外因: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②世界性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2.环境恶化(类型:煤渣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

)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鲁尔区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2)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 、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总体上南多北少。

我国的缺水区:黄淮海平原及西北内陆地区。

2.南北北调选择从长江调水的原因:
“多”、“稳”、“近”(课本63-64页) 二、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1.
东线工程:长江下游的江都 天津(黄河以南抽水北送,供水范围:苏、皖、鲁、冀、津) 2.中线工程:长江中游丹江口和三峡库区 北京、天津(自流,供水范围:华北平原大部) 3.西线工程: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黄河上游 (自流,供水范围: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 4. 三线方案的对比(记忆)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有利、不利)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进一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同时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沿线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四、西气东输工程
1.一线工程:新疆的轮南 上海
二线工程:新疆的霍尔果斯 广州、上海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和西部的影响 (1)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①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机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 ②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以天然气为源的化学工业发展 ④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就业率 ⑤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②带来大量投资,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 ③改善大气质量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晋煤东运
1、线路 ①大秦线 ②黄骅线 ③太焦-焦兖日线
2、坑口电站的意义 ①减少煤炭在运输途中的损耗 ②减少对铁路沿线的污染 ③缓解铁路交通压力 ④调整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污染。

相关主题